前面写过的汤原游击队,后面将会陆续写到的各支队伍,其诞生和成长历程,无不得益于以罗登贤为首的满洲省委的指导、支持,同样也无不受到“北方会议”的干扰、破坏,乃至摧残。由于各地斗争环境的差异,“北方会议”精神传达的早晚,受其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巴彦游击队距省委最近,首当其冲,成了重灾区。
张甲洲从北平回东北时没带组织关系,“北方会议”后又被视为执行地主路线,这时省委已不再认为他是党员了。这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巴彦游击队(现在是红36军独立师)的创建人,虽未公开反对省委指示,但那矛盾、隔阂已是难以消除了。
赵尚志伤愈归队后,见队伍成了这个样儿,在官兵心目中一向都是有一套的“小李先生”,也无能为力。他曾公开表示,省委指示是错误的,省委不了解这里的斗争情况。对于有人主张发动反张甲洲的斗争,他也没有执行。这就招致了11月20日满洲省委《关于撤销小赵同志工作的决议》,认为赵尚志搞了右倾机会主义,执行“富农路线与军事投机军官路线”,持有“北方落后论”、“满洲特殊论”的观点,决定“撤销赵尚志同志过去省委所付托的省委代表任务”,应分配到下层群众中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
一个多月后,赵尚志在泰来县看到这个决议。独立师12月上旬自安达站西进,准备与马占山旧部邓文、李海青的义勇军合作抗日,到达泰来得知邓、李所部已去热河。遂决定向汤原地区进军,到那里开辟地盘,进行武装斗争。
这是一次艰难、漫长、危机四伏的进军。数九隆冬,大雪纷飞,沿途地主武装不断骚扰。尽管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也不能不执行省委决定。打土豪,没法分田地,就分粮食,分车马,分浮财,一些穷人不敢要,就硬给人家送去。
就这么一路折腾着,经林甸、明水、依安、拜泉、通北、海伦、绥棱、庆城,进入铁力县境时,有队员误缴鄂伦春人的两支枪。后面将会写到,日寇挑拨民族关系,收买少数鄂伦春人袭击抗联,北满抗联没少吃亏。可眼下日寇还没来得及做这等工作,而游击队一路不断遭遇敌情,到处都是对头,有些神经过敏,见到扛枪的人就想先下手为强,应属一种擦枪走火的意外。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枪是他们的饭碗和命根子,这下子火了,两百多人围打游击队。官兵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鄂伦春人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队伍伤亡惨重。
一个东兴城战斗,一个遭鄂伦春人攻袭,是巴彦游击队成立后两次最大的失利。而比什么样的失利都更难承受的,是“北方会议”后的孤家寡人抗战路线。之前可以白手起家,每次受挫都能迅速恢复生机。照眼下这条道走下去,上上下下都明白,没多少指望了。
这时已是1933年1月上旬,春节将至,离汤原也不远了,大都是巴彦县人的官兵,纷纷要求回家,不得已只好西返巴彦。待到巴彦县骆驼砬子山时,已经溃不成军,带不下去了。
“九一八”事变后,哈东最早兴起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这样消逝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