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出自《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闰,会意字,意思是“王在门中”。这个字写起来简单,解释起来却比较麻烦。
按照古代礼制,帝王每年冬季要开个大型会议,目的是给诸侯们分配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这个过程叫“朔政”。诸侯于月初在祖庙搞个祭庙仪式,实际上是接受任务并表决心的,说些诸如“一定要抓紧抓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之类的漂亮话,叫“告朔”。为什么要在祖庙搞这个仪式呢?显得正式、庄严、肃穆呗,而且当着列祖列宗的面接受任务并表态,你要是完成得不好就说不过去了。举行“告朔”仪式的时候,帝王通常居于明堂,但要是仪式正赶上闰月,帝王就不能在明堂了,要到路寝门去,所以才有“王在门中”之说。
闰的本义是指有余数,这个余数产生于人们采用的纪年历法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的实际用时之间的差数。馀,就是余,闰馀,就是把余数分配一下。《说文》中说:“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就是说把多余的天数分配到月份上去,五年闰两次。
岁,指木星,木星也叫岁星。岁又是年的别称,比如《汉书》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就是说苏武去出使匈奴,被限制人身自由并被迫与羊共舞,一共十九年;又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连一件衣服、一块粗布都没有,怎么熬过这一年啊?
我不怕不怕啦:太岁头上敢动土
古代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木星绕天走一圈是12年(实际上是年),就用岁星来纪年。但是由于岁星运行的方向与太阳运行的方向不一致,于是就根据岁星假设一颗“太岁星”,它也用12年绕天球走一圈,但行走的方向与岁星相反,这样一来观星纪年就不用反着来了,就产生了“太岁纪年法”。
后来,民众学习天文知识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太岁”成了一个很厉害的地上神,与天上的岁星相应而行,太岁神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化身为一块肉状的东西,你要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它要是跟你翻脸你就要倒霉了,你哪斗得过神啊!因此就产生了“太岁头上动土”这句俗语,比喻冒犯了有权有势惹不起的人。
人们对太岁的敬畏,主要是源于道教。道教中所说的太岁神,就是根据天文上的太岁星演化来的。太岁神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人送外号“年中天子”。太岁神共有六十位,各有姓名,轮流值班,从来没有偷懒的,从甲子年的金赤大将军至癸亥年的虞程大将军,依六十甲子分别来当轮值主席,叫“流年太岁”。古书上说:“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至于这是哪本古书上说的,我没查到。可见太岁够厉害,简直就是凡间老大、人世一霸,谁敢得罪他老人家啊?
但是,有时候不是你想得罪他老人家,而是避不开,因为他老人家太霸道了:你到了本命年,说你“年冲”他了;本命年之后第六年,说你“对冲”他了;你的出生年如果与当值太岁神所属生肖相差三年,就说你“偏冲”他了;如果你的名字里有和当值太岁相同的,也属于冒犯他了。反正都是你的错,人家太岁都是对的,谁让人家是凡间老大呢?
大家总是得罪太岁他老人家,怎么办呢?想点招儿吧:本命年系个红腰带什么的,避避邪;在冲犯太岁之年的新春之际求个“太岁符”来保保平安;实在不安心,到庙里去拜拜太岁,求他老人家原谅。这样一来谁高兴啊?当然是求符、拜太岁场所的管理人员,也就是道教的教徒们,你能空手去求符和拜太岁吗?多少也得意思意思吧,拿少了还怕太岁神不高兴,所以只有多出点血。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