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我们的苹果同志!(热烈掌声)
苹果排名第一的理由是:富含纤维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是肥胖者的福音。胖人多半是因为喜欢吃肉类或淀粉类食物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苹果为主食,那这个人肯定不会太胖,所以一些美国胖人团结起来,集体决定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嘴和肥肉都长在我自己身上,我爱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几天就吃几天,谁也管不着,这么大张旗鼓干什么呢?美国胖人这么做,是为了约束自己、警戒他人,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兼顾他人利益,小小地体现了一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民主和自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个人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个正在蹲小号的犯人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但是弟弟抢先提出了这个要求。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说:“倒霉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于是我马上见风使舵:“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后来就被弄到监狱里了。
这个故事说明,必须及时遏止“谎言可以得到实惠”这样事情发生,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严重的后果。
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个故事说明,要得到先要付出,付出与得到成正比,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不偷懒耍滑,不投机取巧,就能迈向成功。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处于一个公平竞争、不附加任何人为因素的环境中。
一个中国人听了这两个故事后,也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个故事相同,到后面就变了:妈妈确定了分苹果的原则后,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干了起来。等到老大干完活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顺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了:“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嘛!”妈妈怒斥道:“你的动机不纯,你干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说:“可弟弟他并没有干活呀?”妈妈说:“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离开。
这个故事描述的是社会的缩影,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并延续着:游戏规则已经确定,但规则在权威(相当于妈妈的角色)面前形同虚设、不堪一击,于是在这个社会中就产生了漠视规则或制度、讨好和依靠权威的风气,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逐渐扭曲,从而产生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司法腐败、行贿受贿、渎职失职等现象,社会中于是出现了非理性和混乱的行为。
从上面三个故事可以看出苹果的作用很大吧?当然不是,苹果只是充当了道具的角色。
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人类自身,就像网络论坛里,有人来讨论问题,有人来顶贴,也有人来刷屏捣乱一样,这个社会有人忙着建设,也有人忙着破坏,建立真正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不是那么容易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十六 菜重芥姜
菜,形声字。上古时期,菜只指蔬菜,《说文》中说:“菜,草之可食者。”到了中古以后,菜的范围就扩大了,把肉蛋类及熟食等主食以外的食品都包含在内了。
芥,指芥菜,一种开黄花、茎叶及块根都可以吃的植物。《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意思是烹调肉类的时候,春天加葱,秋天加芥菜,把肉炒得滋滋冒油,真馋人啊。
姜,应写作“薑”,一种草本植物,须根不发达,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灰白或黄|色,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也可以入药。
“薑”与“姜”最初并不是一码事。“姜”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说文》中说:“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意思是说我们的老祖宗神农氏住在姜水附近,就姓姜了。姜水可不是生姜煮出来的水,而是一条河流,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呢?《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有两支,所以上古称“岐”,流经岐山的水就是岐水,岐水流经神农氏住的地方就是姜水。那么到底是先有姜水这个名称还是神农氏先姓姜呢?不知道,鸡生蛋,蛋生鸡,谁搞得清哪个先哪个后。
汉字简化后,“薑”与“姜”合二为一。传说姜这种植物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神农尝百草,中毒照样倒。一次神农氏在山上尝草,误食毒蘑,肚子疼得在地上拼命打滚,折腾了一个天翻地覆,吓得鸟奔森林兽奔山,麻雀鸽子回房檐。折腾了一通就累晕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氏被一种气味熏醒,原来旁边有一丛尖叶子的青草,闻一闻,头不晕了,胸不闷了,手脚也有劲了,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些,连根带叶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还真对得起这张嘴了。过了一会儿,肚子咕噜响,垃圾往外淌,腹泻过后,中毒的症状全没了。对于这种救命草,神农氏决定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命名为“生姜”,意思是使自己起死回生。
这个传说夸大了姜的作用,但生姜确实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能,常用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咯痰咳嗽。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很多药方都含姜。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鱼蟹毒,所以在吃鱼蟹时总要蘸一些姜汁,既调味又防毒,一举两得。传统认为湖南均州产的生姜做药材最地道,故名“均姜”,均姜入药,提高疗效,药材好,药才好。
这句的意思是:在各种菜里面,要数芥菜和姜最好了,味道不错,价格便宜,量又足,我们一直吃它们。
姜太公贵姓?孟姜女老几?
您曾晕车晕船吗?您被冻伤过吗?您脱发吗?您曾因低血糖或中暑而晕倒吗?您在清理污物时会感到恶心吗?您饱受失眠的困扰吗?
不用担心,上面的这些问题,有一种东西全部都帮您解决。什么东西这么神啊?它就是——我们的生姜先生!掌声有请!(胖乎乎的生姜先生出场,对现场气氛很不满意:“掌声不够热烈啊?”)
嘴含一片生姜或喝生姜汁可减轻或消除晕车晕船症状;将生姜片敷于冻伤处,几日可愈;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可用生姜擦患处,多日后可长出新发;用姜末或生姜汁加糖饮服,能解除低血糖或中暑导致的眩晕;清理污物前口含一片生姜,可缓解恶心感;睡前将鲜姜丝置于枕边,可以放松情绪,促进睡眠。
姜是一种很好的东西,但我们不是在讲植物学,其作用就不再多说了,还是讲讲两位姓姜的名人吧。
第一位名人是姜太公。
“姜太公”是我们老百姓对他的昵称,他老人家姓姜,名尚,字子牙,吕氏,也称吕尚。还有个称呼,叫“太公望”。
有人问了:姜太公到底姓姜还是姓吕啊?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姓氏的产生过程。前面说过,太古时代人们以居住地取姓,然后到了母系氏族社会,人们都是随母亲姓,你看看“姓”这个字,由“女”、“生”两个字组成,谁生的就随谁的姓。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男人地位高了,谁说男人没地位?呸!那是万恶的母系氏族社会!男人当家做了主人,为了突出男人的地位,就给自己弄出个“氏”来。这样,每个“姓”里面分出好多个“氏”,姓和氏同时存在,估计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会很麻烦。姜太公的祖先在舜时为官,被封于吕地,大致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所以以“吕”为氏。到东周时期,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二合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或干脆简单说成姓。
《史记》中记载,姜太公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也有说他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因商纣无道而离去。步入老年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而受重用。关于姜太公的先进事迹,我们在很久以后的“磻溪伊尹”一句中还要细说,这里简单说一下“太公望”的来历。
话说周文王出去打猎,在磻溪边看到一个怪老头,正用无饵的直钩钓鱼,就上前询问:“你这样能钓到鱼吗?”老头回答:“愿者上钩。”周文王又问:“你是谁啊?不是商纣派来的细作吧?”老头回答:“我是一棵葱,站在风雨中,谁敢拿我蘸大酱,我——”周文王赶紧说:“打住打住,继续说下去就不雅了。我知道你是谁了,我爷爷太公说过,一定会有圣人来这,周会因您而变,我家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老头为“太公望”,二人同乘一车而归,尊为太师。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老头就是姜太公。
第二位名人是孟姜女。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人手不够,四处抓农民工,对待农民工极其残忍,非打即骂,还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得知其夫已劳累而死,包工头跑了,施工单位的领导躲起来了,拖欠的工资怎么也讨不回来了,悲恸欲绝,放声痛哭,哭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破坏力,竟哭倒了长城,看来也是豆腐渣工程。
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人们在其投海之处修建了孟姜女庙。如今,你要是去河北山海关旅游,就能看到这座庙。距庙八里地的东南方向有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据说是孟姜女的坟与碑。庙后巨石上有小坑,据说是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石上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大家可以试着读一下,看那么多的“朝”和“长”要怎么读。
关于“孟姜女”这个名字,传说是这样来的: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隔壁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两家都想吃这个瓜,于是达成妥协:一家一半。把瓜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这个传说和“老孔家和老孟家之间的道路就是孔孟之道”一样,毫无根据和道理。如果历史上真有孟姜女这个人,那么她应该是姜家的长女。
我们知道,古代兄弟姊妹基本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相当于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比如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大儿子、孔仲尼是孔家老二。
《说文》中说:“孟,长也”,看来“孟”也表示老大。那么“孟”与“伯”有什么区别呢?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中说:“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伯禽,就是周公旦长子,周朝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周公嫡出大儿子。孔子的异母哥哥叫孟皮字伯尼、曹操字孟德,这两个人的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家里的庶出老大。
为什么在名字上要将嫡出和庶出严格区别开呢?因为在正室有子女的情况下,庶出的子女一般是没有继承权的。关系到财产分割的大问题,当然从小就要明确,以免以后闹纠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 海咸河淡
海,河流会聚之处。《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如我们经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出自《论语》,说孔子的学生司马牛的哥哥准备在宋国造反,司马牛说你们别整那些没用的,跟政府对抗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他哥哥吃了秤砣铁了心,根本不听这一套。司马牛很伤心,就和同学子夏说:“人家都有兄弟,就我没有!跟独生子似的!”子夏安慰他说:常言说得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只要你尊重别人避免过失,谦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海”还引指容量大,比如:小时候吃饭用的大海碗;我写的东西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海涵;现在所说的“大忽悠”,实际上就是夸海口。还指数量多,如:“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得有情义……”
听评书时,讲到两军对垒,描述出场大将的相貌,经常会说:“剑眉虎目,海下长髯飘洒胸前……”这里的“海”就是指大嘴巴。
咸,这句里指一种味道,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俗话说:“盐打哪么咸,醋打哪么酸”,含盐的东西味道就是咸的,含量越多越咸,含量越少越淡。但“咸”这个字本来是“杀”的意思,“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长嘴的器官,就是脑袋,拿大斧子砍脑袋不就是杀嘛!后来这个意思基本没了,而是用来表示“全部”。
盐打哪么咸?打海里咸呗。《汉书·晁错传》中说:“煮海为盐。”要煮海,得要多大个锅啊?这里的海指海水。
河,这个字没什么好解释的,只是要说一点,河的本义就是指黄河。《说文》中说:“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淡,与咸相对,指味道不浓,含盐少,引指浅、薄,含某种成分少,或不热心,如淡酒、淡妆浓抹、冷淡。更深的一层意思指无关紧要、无聊,如:母鸡ρi股栓绳——扯淡(蛋);老太太不认识电灯泡——闲扯淡(线扯蛋)。
这句的意思是: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好文章也不一定字字精彩、句句深刻,这句只是在说一种客观存在。
咸吃萝卜淡操心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实际上就是一件事:填饱肚子。
为了填饱肚子这一人类永恒的目标,人们辛苦奔波着。元代杂剧《刘行首》中说:“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明朝文学家唐伯虎在《除夕口占》中写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好惨啊,大过年的,吃没的吃,喝没的喝,看着人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自己只好饿着肚子跑到寺里看梅花,物质生活不行,咱用精神生活来弥补嘛。
作为必要的生活物资之一,食用盐自古至今在世界各国基本都是政府垄断的物资,在历史上盐税曾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盐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有人会觉得奇怪:盐来自海水,海水有的是,盐可以从中提取,要多少就有多少,现在一斤上好食用盐也就一块钱吧,有那么重要吗?
盐是百味之基,虽然我国在饮食习惯上基本是“北咸南淡”这样一个布局,但这只是一个盐的用量多少问题,人一点也不摄入盐份是不行的。在古代,人们的饮食相对比较单调,调味也基本靠盐,不像现在,味精鸡精蘑菇精,花椒大料十三香,五花八门,到处都有。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冶盐技术等因素限制,再加上统治阶级的高盐税,盐卖到老百姓手里时价格就会很高,成了老百姓奢侈的必需品,不买不行,多贵也得买,实在没钱买不起盐,就清汤寡水煮面条,凑合着吃吧。苏东坡在《山村诗》中就写到了这种状况:“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孔老夫子听了韶乐之后非常兴奋,说韶乐真是太好听了,比什么乡村、摇滚、圆舞曲好听一万倍,听得我味觉和听觉混乱,三个月尝不出肉的味道,还以为是在吃地瓜呢;山里的老百姓也是好久吃东西没有味道了,但不是听音乐听的,而是因为买不起盐而没盐吃,嘴里都淡出鸟来了,很快就会出现白毛女了。
老百姓吃盐困难,那么广大盐业工作者不会缺盐了吧?未必。前面提过,旧时有童谣说“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实际上,盐业生产者倒不一定因为没有盐而喝淡汤,可能只有盐吃而买不起其他生活物资,而卖私盐的盐贩如果没有被官府捉到或干脆买通官府,其利润是相当丰厚的。
清代的吴嘉纪写了一首《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首诗平淡而真实地反映出盐民异常艰苦的劳动场景。
苦点累点无所谓,只要能赚钱养家糊口就认了,谁让咱是普通劳动人民呢,但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很难实现。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曾担任过盐场的监督官,他饱含着对盐民的同情写下了一首《煮海歌》,由于盐民实在是苦大愁深冤如海,所以这首诗也写得比较长: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卤农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货充糇粮;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期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盐民艰辛地煮盐,而官府把盐的收购价格定得很低,还远远不够收回成本呢,同时官租私租层层剥削,到头来不光什么都没剩下,而且还要赔本,越来越穷了。
有人又问了:盐民辛苦劳累结果没钱赚,而盐价格又虚高得厉害,那么中间的差价都被哪些王八蛋赚去了呢?答案请看下面这首诗: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舶。大农课盐折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盐掌控着人间饮食的咸淡,而古代是统治阶级和盐贩子掌控着盐,如果你不满,敬请造反。造反的成本太大了,黄巢不是反了吗?他只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当了两年多皇帝就兵败自杀(也有人说是他杀),劳动成果被朱温窃取了,黄巢死前可能会想:早知如此,还不如继续贩私盐呢,只要小心点不被逮到,至少不愁吃不愁穿,还能有个善终。
“咸”和“淡”不仅形容盐分多少,也用来表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观点,如俗语“咸吃萝卜淡操心”,意思是人家吃咸萝卜,你担心他齁死,指爱管闲事的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在那里瞎操心、帮倒忙。所以,不该管的事不管,管不了的事别管,管好你自己对关心你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人生的咸淡是谁在掌控呢?自己?别人?还是命运?
台湾的综艺节目里,会搞几个人来,一起吃同样的东西,其中有一个人吃到了与众不同的,如咸的、辣的、苦的,然后让大家猜,结果很少有人能猜对。吃到什么味道的东西,你自己不说也不表现出来,谁知道呢?生活的滋味也一样,是咸是淡,别人看不出来,只有自己体会。生活中的事情,咸点淡点都无所谓,只要你能很好地体味和搭配。
十八 鳞潜羽翔
鳞,本义是指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说文》中说:“鳞,鱼甲也。”——看仔细了,是鱼甲,而不是甲鱼呦!通常用来代指鱼类等长鳞的动物,在这句里就是这个意思。
潜,指隐蔽在水里而且在水下活动。几年前我在海南潜了一次水,感觉像一条笨鱼,而且因为拒绝他们提供的水中拍照、摄像等服务而被所谓“潜水教练”不断往深水里压,压得我耳膜生疼。唉,人啊,被钱闹得都没人性了。现在说“潜水”,一般是指在网络论坛里不发言。
羽,是象形字,长得很像两根鸟毛,特别指鸟的长翎。《管子·霸形》中说:“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齐桓公说我有干爹管仲帮忙,就像鸟有羽毛翅膀一样。也可以这么说:没有管仲之前,齐桓公简直就是一只没长毛的野鸭子。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上一般采取Сhā鸟羽的方式以示紧急,因而常用“羽书”表示书信。
翔,指飞行的一种方式:翅膀平直不动,在空中盘旋。《淮南子》的注中有两种解释:“大飞不动曰翔”、“直刺不动曰翔”,引指人在行走时张开两臂,如《礼记》中说“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就是说在屋子里不要张开双臂,和别人并排坐着的时候不要把胳膊横放着,以免碰到别人。人多肘部不要横,室狭双臂不要张,老牛拉车要稳当,包子有肉不在摺上。一大群人并排坐,磕着碰着了不得,磕着君子还好办,碰着小人犯口舌。这是“礼”对人的要求,其实就是教人要有起码的礼貌,注意不要妨碍到别人。
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和这句很类似,但这句表达的意思更广一些,不仅说水里游的和天上飞的,还应该包括地上走的,是在说所有的动物。
鸿飞雪融,鱼刺喉咙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形形色色的动物使这个世界充满生机。随着人类种群的不断扩大,其他动物种群在减少、在灭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人类和生命力极端旺盛的苍蝇、蚊子、老鼠、蟑螂这“四害”或者更多的“害”一起生活了。站在其他动物的角度来看,人类早已超越其他“害”,成为地球上的“第一害”了。所以,趁着现在还能看到很多鱼啊鸟啊,赶紧好好看吧,赶紧好好歌颂吧,赶紧别再吃它们了吧。
古代人口没现在这么多,动物种类和数量都比现在多很多,所以那时候人们普遍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描写、歌颂动物或借动物喻事了,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喜欢以“鸿”入诗词。粗略地查了一下,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哨遍·为米折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行香子·一叶舟轻》等多首诗词中写到“鸿”,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要数那首《卜算子》中的“鸿”。
这首词写得很精练、很凄凉,每句都饱含深意,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看懂。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有时候你只需说几个字,心有灵犀的人就会明白。这首词的全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乍看上去,我们觉得有点无厘头:整首词凄凉孤寂,主要就是写一只孤独的鸿雁在夜深人静的沙洲上徘徊,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树枝还不肯落下来休息,像一个挑三拣四的、长翅膀的流浪汉。苏轼先生这是在搞什么飞机啊?奇怪奇怪真奇怪,被窝里长棵大白菜!
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首先要感谢自古以来不断辛勤耕耘的出版业工作者们,是他们让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历史上的相关记载来了解一些背景资料,使我们对古人难以直接表白的复杂情感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苏轼这首词所描写的对象,一共有四种说法:少年时邻家右之女、黄州邻家女子、黄州王氏女子、惠州温都监之女。
这里我们只具体了解一下第四种说法吧。宋代王懋在《野客丛书》中说: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外。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之侧。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
这里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大意为:惠州有一个官宦之女,体健貌美有婚房,但是都过了法定结婚年龄了就是不结婚(古代女子十六岁早应该结婚了)。听说苏轼被贬到惠州来了,十分高兴,当然不是因为苏轼被贬而高兴,而是因为能见到心中偶像、梦中情人苏轼先生而高兴,还和别人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如意郎君,我跟定他了!”苏轼晚上吟诗的时候,美女就在窗外徘徊偷听,当苏轼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不知道是墙不高还是她会轻功。苏轼准备物色王郎的儿子给她做男朋友。这个美女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美女就死去了,埋葬在沙洲旁。当苏轼再回到惠州时,美女去,黄土垒,情悲痛,心懊悔,于是就写了这首著名的《卜算子》。
这个故事是事实吗?不见得。自古才子必伴有风流韵事,勇士必辅之好气任侠;而今超女必配上黑嘴评委,快男必搬来红花杨二。炒作之风从古刮到今,刮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苏轼此词的用意很可能只是表达遭受谪贬之悲愤,人与鸿相比并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表达出一种凄凉清冷、孤苦幽寒的感情境界,虽然这种感情远不如写给美女粉丝的凄美情怀吸引人。
我们从苏轼的其他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借助“鸿”这种可以飞越关山畅通无阻的鸟,多是为了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屡遭谪贬的孤凄。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的诗词往往在悲怨中充满雄壮,困苦中带着顽强,茫然中闪烁着哲理,最具代表性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前途不可预见,人生充满未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雪上落了一下,留下爪子印,而鸿飞雪化,一切都没了。或许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偶然的际遇?
苏轼还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是在哪一首诗里写的呢?这首诗的名字很长,还是不说了吧。——有人说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它名字长呢?那就写出来看看:《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够长吧?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了人生来去如鸿雁一样无常、个人的经历就像春梦一样去无踪难追忆的复杂感情。
人生就像吃苦瓜,春梦如同抽鸦片。
本来这一部分内容是想替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做个广告,宣传一下爱护动物的重要性的,结果被“鸿”给带沟里去了。现在回到主题,正式开始做广告:请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中国区形象代言人唐朝诗人白居易出场!
白居易先生摇头晃脑地出场,吟颂了一首《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旁白:“老白的诗一贯以通俗易懂为特点,这首诗秉承了这个特点。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的大意是:吃饱了撑得难受就围着水池看鱼玩,正好遇到几个小屁孩儿在那里摆弄钓鱼船。我和这些小孩一样出于爱鱼之心,差距咋这么大呢:我在喂食,他们在钓鱼。”
胖头鱼旁白:“爱我,就不要伤害我!大不了我以后不再潜水,多出来冒几个泡还不行吗?”
——广告结束。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爱护动物而抛头颅、洒热血——有这么严重吗?对不起,写错了,应该是: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避免更多的动物抛头颅、洒热血而大声疾呼。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了孟子谆谆教导梁惠王要爱护动物的一段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来很多男人随意曲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以“君子远庖厨”为理论依据,在家里拒绝做饭,把“庖厨”工作都推给女人。依文解意,三世冤佛,歪理邪说害死人啊!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不过现在骗亲戚、坑朋友的事情太多了,人类对“杀熟”这一招已经玩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了。动物啊,千万别和人当朋友!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肉食的益处,只有增高动物性的情感,刺激性欲,并且增长暴饮,嗜食而已。”肉有这么大的益处吗?我觉得太夸大了,否则,肉早就代替“伟哥”在药店里销售了。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说:“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一针见血,力透纸背。
有人说了:我也想爱护动物啊?但是动物不爱护我啊?狗追我,猫挠我,鸽子在空中往我身上拉“米田共”,你说我能爱护它们吗?
韩非子在《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意思是说龙属于虫类(古人认为龙属虫类,好大的虫啊!),可以驯养游戏和骑乘,然而龙喉下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
人要想与动物和谐相处,首先要尊重动物的习性,谁让你比动物进化得高级些呢?如果你不尊重动物,就不要怪动物翻脸。
小结 寄生虫的自白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宿主身上。大树底下好乘凉,宿主庞大好安家。我们从宿主身上吸取各种养料。我们非常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虽然嘴上喊得厉害,但心里确实没谱。
我们是寄生虫。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探寻着自己和宿主的起源,但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高,一直没有彻底搞清楚,于是一边继续在黑暗中探寻,一边得过且过,完全不管我们的后代和宿主还能存在多久。我们之中有一条被尊为“圣虫”的老祖宗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对宿主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希望和它搞好关系,又经常惹它生气。在宿主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快乐地游荡,可以尽情地玩耍;在宿主生气的时候,我们会被黄|色的烟尘笼罩,被巨大的水流冲击,被酷热的环境煎熬,被无情的疾病吞噬。如果你是宿主,你身上的寄生虫只知道索取而不考虑付出,你也会毫不留情地把寄生虫涤荡一空。为了生存,我们开始讨论如何与宿主合作。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这个族群数量众多,我们在宿主身上到处繁衍,最初我们害怕其他寄生物种,经常疲于逃避,但是后来我们迅速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挤得其他寄生物种四散奔逃。没有办法,我们也是为了生存,对于其他物种,我们只能遗憾地送它们八个字:有招想去,没招死去。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的不同族群之间经常为了一些利益之争而大打出手,直到虫脑袋打出狗脑袋,成千上万的寄生虫因此而丧生。力气大的族群总能居于老大的地位,看谁不顺眼就纠集众多马仔冲过去狠揍一顿,根本没有道理可讲,而一些弱小的族群也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整日与老大周旋。自从我们诞生那一天起,族群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尽管大家都追求着和平的目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和平。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把自己称为“人类”,把宿主称为“地球”。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