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变革社会的真正困难之处也往往不在方案本身,而是如何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使得正确的方案和政策得以形成和执行。在这次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酝酿时间很长、社会呼声很大的减税让利的措施,不但姗姗来迟,而且只有区区1200亿元。相反,以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一出手就是4万亿元的大手笔,而且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地方政府迅速追加,据说现在已经达到18万亿元乃至20万亿元的规模。这当中的一冷一热,很值得人们深思。
当时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时候有没有阻力?阻力大得很。但新政的成功表明他克服了这种阻力。原因何在,大可玩味。
参考文献
吉尔伯特·C狈铺亍⒓姆·E崩锼梗1981,《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解力夫,1994,《身残志坚罗斯福》,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莱维·巴特拉,1988,《1990年大萧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李庆余,2006, 《看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眀aidu眂om/f·kz=147614468。
李昀,2007,《富兰克林·罗斯福》,《人物》杂志第2期。
威廉·曼彻斯特,1988,《光荣与梦想》,北京:商务印书馆。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萧条
——重读《光荣与梦想》(1)
金融危机,股市暴跌,许多企业陷入窘境,失业人数大量增加,诸如此类的字眼不时传来,一个令人恐惧的念头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一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相仿佛的灾难正在到来?连历来说话谨慎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到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不久前,英国媒体以《美国2008:经济大萧条》为题披露了:从2008年10月开始,有2800万美国人将不得不依赖食品券维持生活,这一数字将打破食品券福利计划实行4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英国媒体称,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的明确迹象。
对于这场危机,人们从经济层面已经谈论了许多,在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回顾一下有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文献是有益的。1970年,美国口述史学家史特凯尔出版了著名的《艰难时世: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史研究》(Hard Time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一书。其中一个个案是饶有意味的。作者曾采访过一个名叫罗杰的人,在大萧条的时候罗杰年仅14岁。让人感兴趣的是,在特凯尔采访他之前,罗杰从未听说过“大萧条”这样一个词汇。他告诉采访者,他的父母和他周围的人在提到人们称之为“大萧条”的那段岁月时,所用的词汇都是“艰难时世”(hard times),直到研究者采访他的时候,他们依然是这样称呼那段时光。这个例子告诉人们,同样是这样一场大萧条,在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视野中,就社会的整体经历和就个人的个体经历而言,可能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人们出版了许多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对大萧条的感受,这些个人性的经历和感受与冷冰冰的宏观数字相比,展现出的是历史的不同层面,也使得我们有机会认识大萧条的另一副面孔。这当中有在大萧条初期担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胡佛*》的第3卷题目就是《大萧条:1929~1941》。在史学界,有美国米尔萨普斯学院的历史学教授麦克艾文的《大萧条:1929~1941年的美国》和《大萧条与新政:历史纪实》两书。在社会学界则有埃尔德的名著《大萧条的孩子们》。埃尔德用大量的个案和数据,证明了历史变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体现在个人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中,埃尔德以1920~1921年出生组为跟踪研究对象,对大萧条经历对这些研究对象生命历程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纵贯研究。埃尔德认为,大萧条不仅影响到研究对象幼年时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其成年后的工作生活、成|人经历、职业生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波及研究对象的后代,并在某种程度上构筑了“二战”后美国人民的国民性格。而在这些纪实性的作品中,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记得在大学读书时我就曾被这本书吸引,而在今天重读这本书,又自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光荣与梦想》被称为一部“美国断代史”,它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发生水门事件40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它描写的是历史性的大事件,但其着笔之处却细致入微。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