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三国蛟龙传奇 > 第二零九章

第二零九章

八月初八日凌晨栎阳。

长公主没有召见周忠和焦玮。刘放传旨两位大人到驿馆休息静候圣旨。

正如事前所料长安的大臣们迫于形势不得不接受张燕的胁迫和张燕联手夺取长公主的权柄。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十四年前的洛阳兵变。当年董卓进京后太傅袁隗和朝中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帮助董卓夺职了何太后的权柄废黜了少帝重建了皇统当时的尚书令士孙瑞甚至还借助《春秋》经义为废黜少帝作了一番辩解。

十四年后这一幕再次重演朝堂上的武人和士人再次联手这是不是意味着长公主命在旦夕大汉社稷将再次遭受浩劫?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将军了。当年何进被­奸­阉杀了太傅袁隗以毫厘之差丧失了北军控制权结果董卓进京局势再不可挽救。今天呢?今天张燕同样控制了北军但侥幸的是大将军征伐在外大将军手上还有最强悍的胡族铁骑大将军还有挽救局势的可能。

丞相蔡邕病倒了他强自支撑着身体继续守护在长公主身边。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但他不愿放弃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心愿没有完成。他看完周忠和焦玮送来的奏章后沉默了很久。

朝廷现在要做的事也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对于社稷的中兴大业来说当务之急是限制长公主的权柄最大程度地削减大将军手中的兵权为小天子顺利主政打下基础。不出意外的话六年后小天子就要主政而这六年时间将是决定大汉命运最关键的六年。此次长安爆兵变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因为外朝急于削减大将军的兵权想把大将军对社稷的威胁对小天子主政的威胁降到最低然而事与愿违大将军走了北疆武人马上举起了屠刀。

北疆武人是军功阶层是朝堂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现在成了阻碍大汉中兴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这道障碍如果不能妥善处置不能让他们迅融进朝堂后果不堪设想。

自己一直试图把军功阶层拒于朝堂之外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失败了nAd1(虽然军功阶层中的很多人都出身于黄巾但他们现在是大汉的臣子朝廷要正视他们的功勋要把他们手里的力量转化为稳定社稷的力量。在如今对抗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在军功阶层要求进入朝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在他们已经用战刀打开了朝堂大门的情况下朝廷不管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是投降也好是因势利导也好都要敞开胸怀接纳他们了。

大将军和军功阶层是一体的两者之间的利益密不可分这一点朝廷有清醒的认识。不过朝廷一厢情愿地认为把大将军的问题解决了军功阶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现在看来这个理解大错特错。大将军是大将军军功阶层是军功阶层两者之间的利益虽然密不可分但的的确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利益群体。大将军不能代表整个军功阶层大将军的个人利益更不能代替军功阶层的整体利益。

长公主和朝廷在这一点上完全理解错了接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制定了错误的策略以致于引爆了一场危机。

错误需要人承认引爆危机的责任需要人承翟己是丞相当然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过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和朝中部分大臣为这个错误付出巨大代价还是值得的。因为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和大司农焦玮等大臣马上意识到了危机爆的根由他们以最快的度修正了朝廷的策略并拿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对策。

让武人入朝和武人共理朝政利用武人的力量重新制衡皇权和相权并迅限制长公主的权柄削减大将军的权力确保将来小天子能顺利主政确保中兴大业能继续稳定推进。

自己要离开朝堂了活在世上的日子也不远了在最后的这段岁月里无论如何也要为社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长公主非常愤怒她拒绝修改官制拒绝削减中书监的权力拒绝实行顾命制。

“传旨周忠、焦玮两位大人请他们回长安去我不会召见他们。”

蔡邕、筱岚、刘放、孙资、黄岳五位大臣都没动。

长公主气得面孔通红泪水情不自禁地滚了下来“怎么?你们也想把我囚禁深宫吗?”

“殿下请你冷静一点nAd2(”蔡邕劝道。

“我还不够冷静吗?”长公主尖声叫道“如果任由他们为所欲为这大汉的社稷就要毁在他们手上。我不会答应他们绝不会。你们都退下去此事就这么定了无需再议。”

蔡邕没有走长公主也没有赶他走。等到筱岚他们都离开后长公主走到蔡邕身边象孩子一样贴在蔡邕的背上搂着蔡邕的脖子无声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赶出了洛阳他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社稷交给了我我该怎么办?”

“殿下你还记得先帝的遗诏吗?”蔡邕低声说道“承担挽救社稷之责的不仅仅是你还有大将军。”

“大将军……大将军比父皇还狠心我好恨他……”长公主的声音颤抖起来“我叫他暂缓打洛阳他就把陛下带到了洛阳威胁我。我削他兵权他就一走了之故意逼着他的部下动兵变。现在他还要杀我他竟然要杀我……”

蔡邕长叹。“殿下你想错了。你看看现在的形势大将军的处境比你还艰难啊。”

天子在渭桥遇刺是事实张燕带着天子避难于北军大营也是事实。但北军出动了吗?张燕动兵变了吗?没有。张燕到目前为止还是保护天子的功臣他没有任何违律的事实。

张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做出了动兵变的态势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了兵变爆的危机不得不立即做出应对于是长安事实上形成了兵变之局。但这时长安其实根本没有兵变只不过形势上处于一触即的险境而已。此刻张燕有罪吗?有证明张燕谋逆的证据吗?没有。

相反何风拿着大将军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栎阳保护殿下确保殿下的安全这是应对兵变的上上之策但这时长安有兵变吗?没有。于是何风这支军队的出动就构成了长安兵变何风成了长安兵变的罪魁祸nAd3(虽然何风军队的出动暂时化解了长安一触即的险境给朝廷迅做出应对赢取了时间但他在北军没有出动的情况下在长安事实上没有爆兵变的情况下擅自出兵奔赴栎阳这本身就是兵变。

长公主可以承认这道手令的效力即使长安没有兵变你也可以说是一次正常调动。但问题是此刻形势变了此刻北军有充足的理由出动了不管你是否承认何风出兵合法张燕都可以不承认。他都可以出兵他的兵变变成了平叛他的功勋更大了。此刻张燕有罪吗?有证明张燕谋逆的证据吗?没有。有罪的是何风以及给何风手令的大将军。

何风的军队到了栎阳朝廷蓦然现形势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朝廷非常被动为了阻止张燕以平叛的名义出兵为了防止社稷遭受败亡之祸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张燕坐下来好好谈谈。

这和当年董卓进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来商谈国事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太傅换成了杨彪而威胁社稷的是张燕而已。

张燕为什么要动兵变?原因很简单大将军放弃了他们拍拍ρi股走路了不管他们死活了。他们怎么办?军功阶层如何生存?他们要入朝为卿要参与国政但这还不能保证他们的生存。

长安第二次兵变司徒王允对武人采取了排斥和杀戮的方式这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要想保证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权柄。但问题又来了。长安第三次兵变焦、郭汜之乱又告诉了他们一个道理如果武人主掌权柄完全排斥士人会败亡得更快。前人失败的教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么今日军功阶层用什么办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办法也很简单以损失天子和长公主的利益为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武人和士人的利益。

现在的形势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武人和士人坐到了一起商量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个前提那就是社稷必须越来越稳定以便确保长治久安国力必须迅恢复以便确保财赋进来越充足。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朝堂要稳定。当他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价还价的时候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恐惧那就是双方没有信任。

当年洛阳兵变和长安第一次兵变同样告诉武人和士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合作要互相信任最起码在社稷没有彻底稳定之前要尽可能齐心协力。这个道理来之不易是用大汉十四年的灾难是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双方如何取得信任?不可能双方不可能取得信任。

洛阳兵变长安三次兵变血淋淋的事实谁敢信任对方?这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互相制衡以互相间的权力平衡来代替信任于是天子、长公主和大将军就进入了制衡之局。

制衡之局的关键是官制但今日朝廷的官制是个畸形官制大将军手中的兵权被独立出来了。因此要想实现制衡要之务是修改官制而要修改官制要之务是削减大将军的兵权。

大将军手中的兵权太难动了。今天长安爆的危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爆看书(网全本、。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如何削减大将军兵权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代表武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兵权本来就是和武人联系在一起只要军功阶层出面削减大将军的兵权随即不再是难题。

张燕制造了一场兵变的态势逼得何风带着军队赶到了栎阳。这件事引出了一连串问题。

大将军明里放弃兵权掉头走人暗中却留下调兵密令说明大将军已经预料到军功阶层要动兵变。他掉头走人是逼迫军功阶层为他守住兵权。留下密令是控制局势等自己回来挽救局势。也就是说上至天子、长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势力都可能会成为大将军薄兵权的牺牲品军功阶层也不例外。

张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牺牲品但从黄巾系目前在军中的实力来看黄巾系将领极有可能成为大将军血洗的对象。于是他断然决定和大将军决裂帮助朝廷削减大将军的兵权从而确保黄巾系将领的利益。

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司农焦玮等人当然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这份官制修改方案就出来了。兵权由天子、大司马、太尉和大将军各领一部大将军率军征伐仅拥有战场指挥权。

武人的分裂军功阶层的分裂终于让朝廷削减大将军兵权的心愿变成了事实。

大将军回来后会不会答应?不答应武人和士人就会联手对付他朝廷就会一致认定他是长安兵变的策划者。大将军难道要和整个朝廷为敌吗?不会他不会和朝廷为敌更不会把何风和一万将士置于死地。还有更厉害的现在天子在北军大营长公主在栎阳这两地都有大量的黄巾系将领只要张燕一声令下大家鱼死网破全完了。大将军只能答应虽然他在军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张燕过去毕竟是黄巾军大帅他手下的忠诚之士非常多大将军没有把握控制全局。

如果让大将军在这种形势下交出大部分兵权可能会激怒大将军大将军愤怒了后果大家都清楚。为了确保社稷的安全为了确保大将军的利益不受损失为了能够让他非常愉快地交出大部分兵权朝廷只有损害天子和长公主的利益。

但天子和长公主如果完全失去了权柄其后果更严重。洛阳兵变长安三次兵变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皇权沦丧。这些年长公主、大将军和朝廷都在想方设法重建皇权的威仪如果此次皇权遭到了严重削弱不但长公主不会答应恐怕大将军回来后马上就要挥起屠刀。

于是顾命之制出现了。在天子年幼时由顾命大臣辅弼天子自周就开始了。但顾命制实行一千多年来其弊端很可怕那就是顾命大臣篡逆­干­脆推翻小皇帝取而代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后宫辅政开始取代顾命制由此引出了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本朝自高祖皇帝后也是后宫辅政。孝武皇帝年轻时饱受窦太后的掣肘对此深恶痛绝于是死前诛杀后宫托孤于四大臣但此后不再。光武皇帝中兴后吸取了外戚王莽祸国的教训严禁后宫外戚­干­政但因为皇统屡出问题这道律令随即被丢到了一边。

现在朝廷再次提出顾命制是有长远考虑的。

六年后小天子就要主政了为了防止长公主持续把持权柄需要未雨绸缪逐步削减长公主的权柄而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后宫制和顾命制并用由长公主和顾命大臣一起辅弼天子顺利完成权力的移交。

这个办法显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除了长公主而长公主的顾虑是什么就是皇权和相权的严重失衡就是顾命大臣的人选。

当今朝堂上大将军权势最大即使把他的兵权削减了也无损于他的强悍实力。军功阶层过去都是大将军的属下现在的分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将军故意造成的为的是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羽翼独立生存。军功阶层强大了对大将军有益无害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强悍的人物成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在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谁都会寝食不安睡觉都不敢闭眼睛。

朝廷为了打消长公主的顾虑一口气设了六位顾命大臣这满足了朝堂各方利益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削弱和制约了大将军的权力。

那么大将军会不会很愉快地接受这个方案?答案是肯定的。

从此次危机的结果来看长公主损失惨重不过对六年后小天子主政有一定的帮助。大将军损失了部分兵权过去他就兼领尚书事处理国事顾命大臣这个身份对他在国策上的影响并没有什么助益。

外朝拿回了所有的相权外朝有六位顾命大臣辅弼天子参予国政的决策。拿到了一部分皇权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如果军功阶层大量涌进朝堂后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外朝大臣的构成不难现北疆人控制了外朝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在这场危机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换一句话说大将军的权势不是削弱了而是剧烈膨胀了。

所以大将军将会非常输快地接受这个方案。

“大将军既然愉快地接受这个方案权势极度膨胀他的处境还艰难吗?”长公主坐在蔡邕身边苦笑道“大将军吸取了当年董卓败亡的教训把武人推上了朝堂现在北疆人完全控制了朝政避免了重蹈董卓败亡的覆辙他还有什么艰难的?”

“殿下大将军虽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但他内心的惶恐恐怕比当年的董卓更加不堪。”蔡邕叹道“你想想六年后他的权势该有多大?他如何把军队交给天子?如何把手里的权力交给天子?虽然大将军正在竭尽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后天子不过十三岁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勋?天子敢收下大将军的权力和军队吗?大将军又敢把权力和军队交给天子吗?”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寻常的事是什么?权势之争。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们还能齐心协力吗?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经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成了事实这么多势力同时冲进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谁能镇制他们?只有大将军。但平叛大战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将接踵而至大将军哪有时间待在朝堂上稳定朝局?朝堂上乱了而大将军再也无力举起战刀了因为朝堂上几乎所有的势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随他征战天下的兄弟他还能象过去一样肆意杀戮吗?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让这些人自相残杀他该怎么办?任由中兴大业就此败亡?”

长公主霍然惊醒恐惧霎时掠过了她的全身。

“如果他没有离开长安此次长安兵变没有生六年后的危机或许还有解决之道。但我们逼得太厉害了他一气之下甩手走了以致于造成了今天的死局将来的灾难臣有责任啊难辞其咎。”

蔡邕忧心忡忡仰天长叹“当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错误结果导致天下大乱;三年后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彻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进了倾覆的深渊;十一年后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们同样的错误结果让中兴大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我走之后朝堂上声望最大的就是太傅杨彪了他应该是最佳的丞相人选。虽然杨彪是头老狐狸最善明哲保身但他和我们一样对武人怀有很深的戒心对军功阶层把持朝政更是不满如果让他出任丞相一职恐怕六年后洛阳、长安之祸将再次重演。而那时大将军威力巨大非董卓、焦之流可以相提并论一旦局势不可挽救则社稷将毁于旦夕之间。所以这个丞相不能让别人做只能让焦玮大人来做。”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