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三国蛟龙传奇 > 第七章

第七章

焦玮微微一笑对两人的谨慎和担忧不以为意。

“昨天向大师难的是高堂隆。”焦玮慢条斯理地说道“高堂隆是什么人?他是泰山平阳人祖上就是本朝初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高堂生其家传《礼》学历代都有人出任太学博士乃青州世宗。高堂隆的老师是谁?孔融。”

“高堂隆曾在泰山郡太守薛悌府中出任督邮。有次薛悌和都尉生争执此人一怒拔剑要杀泰山都尉后来因为此事遭到弹劾被孔融竭力保下了。孔融谋逆被诛后他受到牵连被解职归家。”

“高堂隆难后响应者很多而新经学派的崔琰、赵商、公孙方、王基还有两位大人……”焦玮手指郗虑和赵松“你们都是大师的高足立即挺身而出奋力驳斥。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对手是谁?”

郗虑和赵松若有所思。

“如果我的消息正确的话率先响应高堂隆的是王朗、华歆、宋衷、颖容、王凯和董访。”焦玮看到两人都不说话只好自己接着往下说“王朗是徐州东海人他以”通经“闻名于世。他的老师是杨赐就是太傅杨彪的父亲。华歆是青州平原人他的老师也是杨赐。宋衷是颖川人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齐名以研习《太玄》而著名(《太玄》是本朝大儒扬雄所作兼采儒、道和­阴­阳)他的老师是杨赐。颖容是豫州陈国人他师从杨赐。董昭、董访兄弟的老师也是杨赐而两人上次能逃脱张邈、孔融谋逆案的牵连和杨彪的保护有莫大的关系。王凯是兖州山阳人出身世家其祖是大儒王畅其父是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的老师是杨彪。”

焦玮说完后笑吟吟地望着郗虑和赵松。两人暗自惊骇寒意层生。焦玮的目的暴露了他要对付杨彪了要打击以杨彪为的关洛士人了。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对付太傅大人?”焦玮似乎看破了他们的心思捻须而笑。

两人愣然。难道不是?

“新经是对今古文经学的融合是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因为是融合所以就要兼顾两种经学的优点同时也要照顾到两种经学的缺点这就难免遭人诟病。”

焦玮犹豫了半晌后边话没有说。他身份特殊说话份量重对经学不能随意评价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郗虑和赵松很想知道焦玮对新经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朝廷国策的修订关系到新经地位所以两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书房的门。赵松抢先说道:“大人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话说到哪算到哪出门就忘绝对不传出去。”

焦玮笑笑想了片刻继续说道:“新经能够成为官学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需要。”

两百年来古文经学不断展对于打破师法家法以及今文、古文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文经学基本上是在民间传授因为研习者少学习者就要广泛求师。贾逵之父贾徽曾先后从刘歆、徐恽、谢曼卿等大儒学习班固和马融也是“所学无常师”郑玄更是游学在外近二十年遍访名师大儒。广泛求师再加上有条件阅读各家著述使这些大儒们能吸取各家各派之­精­华而不必拘泥于一师之学说。

研习古文经学的大儒很多人不受功名利禄之诱.惑志在博学­精­思所以大都能不受章句之学的束缚如桓谭、班固、韩融、卢植等人通古今学好研­精­却不守章句。

孝桓、孝灵皇帝朝宦官和外戚轮流把持权柄最终导致了党锢之祸的生。在王权衰微的情况下今文经学在国政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大儒名士随即转入纯学术­性­的经学研究之中。而古文经学没有严密的师传系统正好适合此种偏于纯学术­性­的研究。几十年的党锢之祸虽然打击了士人参政但造就了一大批通儒而郑玄大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文经学在学理上对经学的贡献非常巨大其重要原因就是古文经学家们都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不受师法家法的约束。既无师说和章句当然就无师法家法可言这随即成为标榜师法家法的今文经学家抵制古文经学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所以古文经学要争取官学地位古文经学的儒士们要想进入朝堂则必须破除死守师法家法的陈规。

在古文经学强有力的挑战下今文经学各家各派为了共同抵御对手不得不拆除内部的宗派藩篱取长补短。此外他们也受到了古文经学学风的影响其内部的师法家法也开始逐渐削弱。大儒张玄习《颜氏春秋》但又兼通数家因此丢掉了博士职位。但儒生们认为他学问高深愿意从其学习弟子上千。这种混淆家法的做法渐渐受到儒士们的欢迎甚至盛行于太学之中。

虽然今文经学中的正统派仍在力图维持师法家法及其章句之学的权威地位但在学习途径增多学术交流和论争频繁各家学说的优点和弊端都日益明显的形势下仍要求儒生们尊一师之说守一家之学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孝顺皇帝时曾规定诸生举孝廉务必试家法但此后以经术举为孝廉的儒生中有许多不墨守家法而博学多识的人物如服虔先为太学生后­精­研《左传》被举为孝廉。可见“试家法”的规定未能严格执行。卢植大师通古今学不守章句竟被任为博士郑玄大师更是不专一师之说的博学之士也被征为博士。由此可见到了孝灵皇帝朝连太学博士的家法也开始动摇了。

自光武皇帝以来本朝儒生大都研习两经以上的学问。而且古文经学兴起后今、古文经兼治成为一时的风尚。儒生们越来越向着通学的方向展相当大一部人甚至学通五经还有不少人是今、古文兼修且兼治谶纬、数术比如蔡邕、荀爽、杨彪、郑玄大师等人。

另外经文文本的正定和统一也大大促进了“通学”的展。在经学传授中因为师法家法的不同以及今、古文经的不同经文文本的差异非常大。经文不统一经说自然更无法统一有些儒生为了谋取利益甚至还在经籍文字上作手脚。所以自本朝中后期开始经文文本不断被正定、统一规念大一次是熹平四年(公元年)孝灵皇帝下旨令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正定六经文字并由蔡邕书丹于碑立于太学门外。

古文经学的展今文经学的衰落师法家法的淡化经文文本的统一种种事实证明今、古文经学的融通是必然的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也是必然的无人可以憾动新经的地位。

郗虑和赵松闻言大喜过望。

焦玮是大汉朝丞相是一位年轻的丞相他的仕途至今看来还是非常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焦玮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他对新经地位的肯定基本上可以代表天子代表朝廷。有了焦玮这句承诺新经在天下稳定后将得到迅猛展郑玄大师在新经中的巨擘地位也有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新经有两个不足的地方。”焦玮望着喜形于­色­的两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一句令人心惊胆战的话。

“本朝今文经学的儒生们一般抱残守缺穿凿附会而古文经学的儒生们虽然在学问上比今文经学的儒生们要广博得多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和桎梏最显著的便是《易》学。古文经学的《易》拘泥于象数卜筮支离琐碎可厌之处和今文经学的《易》学相差无几。”

“郑玄大师在融合经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在注解《易》学的时候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束缚和桎梏。他在注解中掺杂了大量的谶纬并且解经烦琐这正是昨天遭到王朗、宋衷、高堂隆和颖容等一批大儒名士指责的原因。”

“谶纬和繁琐是新经的两个致命缺陷尤其是谶纬更成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儒生共同攻击的对象。”

“关西杨家是今文经学世家在今文经学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他们突然跳出来以新经指正新经以新经反驳新经以新经纠正新经不能不说他们的智慧非常高他们的策略非常巧妙。”

郑玄大师本人更偏重于古文经学他在注经的时候没有遵循师法、家法也不守章句。但几百年来谶纬之学已经深深扎根于经学对儒生们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所以他也不能例外。他在融合今古文经学的时候对谶纬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在注经中多以谶纬为据并且为纬书《尚书中侯》作注。

谶纬之争由来已久。本朝经学大儒在治经中是用谶纬还是反对谶纬一直争斗激烈。所以当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候如何对待谶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朝自光武皇帝以来盛行谶纬之学从此有了“用谶纬”和“反谶纬”的争论。

“用谶纬”其实就是倾向神秘主义的以谶纬治经“反谶纬”就是倾向理­性­主义地旗帜鲜明地反对用谶纬治经。

这两个派别分歧太大两百多年来凡是“反谶纬”的儒生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大儒王充、张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反谶纬”一派一向人才凋落。对于那些试图走进仕途的儒生来说选择何种方法治经不言而喻。

郑玄大师注经采用了谶纬之学属于“用谶纬”一派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大汉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后谶纬之学遭到了残酷的血淋淋的打击。它的的确确成了不合时宜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无益于大汉中兴的学术。

二十多年的战乱几千万人的死亡告诉大汉一个事实。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所谓代表神意的谶纬根本没有意义它既不能挽救社稷也不能拯救无辜的生灵。

今文经学之所以迅走上末路原因就在于以谶纬治经。旧王朝没有了以神意来论证大汉王朝合法­性­的谶纬失去了支柱紧紧依附于王权以谶纬治经的今文经学也就无法生存了。

至于新经繁琐的问题和谶纬同样有关系。郑玄大师注经引入了谶纬神秘妖妄之说充斥其学当然不可能摆脱烦琐的影子。另外郑玄大师注《易》的时候沿用的是本朝象数易学的方法爻辰、卦变、互体兼采自然烦琐。还有一个原因是郑玄大师偏重于古文经学热衷于辞训。古文经学的训诂也有琐屑之病故郑玄大师在融合今古文经的过程中无论对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存在着反繁琐的问题。他以一人之力当然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焦玮望望神­色­凝重的两位大臣语气渐渐沉重起来。

“对于朝廷来说选择何种经学为官学只有一个标准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社稷的稳定有利于大汉的中兴有利于大汉的长治久安。”

“大汉的国政实践才是决定官学的唯一标准。”

郗虑和赵松霍然而悟焦玮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们立即意识到新经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初朝廷力推郑玄大师的新经为官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当时今、古文经学两派争论激烈隶属于经学两派的朝中大臣各不相让。为了缓解朝中矛盾迅推行新政朝廷才选择了这种融合今古文经学两家之长的新经学。”

“古文经学一直‘反谶纬’王充、恒谭、尹敏、张衡等大师都是如此到了马融、赵岐大师这一辈还是如此。”焦玮说道“新经成为官学后对于古文经学来说是一种打击。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古文经学家们前赴后继一直想让古文经学成为官学但最后却被刚刚兴起的新经夺取了官学的位置由此可见他们心中的失落和愤懑。”

“这个时候今文经学成了古文经学的盟友。今文经学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官学位置不能对朝政继续实施影响了。但过去研习今文经学的大儒名士们几乎都是兼习两派经文的‘通士’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转变研习方向继而和古文经学的儒士们一起举起了‘反谶纬、反繁琐’的大旗共同对抗新经试图把新经赶出官学让古文经学坐上官学的位置。”

焦玮轻轻敲了一下案几加重了说话的语气“你们想想昨天的太学争论最后站出来攻击新经的是谁?是关中马家是马融大师的后人马丰。是许混是许劭大师的儿子许混。这两个人站出来支持王朗、高堂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书房内陷入了沉默。

“谶纬之学今文经学融入其中不分彼此古文经学也大量采用相比起来新经中的谶纬并不算严重。”郗虑慢慢说道“现在今古文经学儒士突然提出经学应该在兼采今古文两经的基础上完全剔除谶纬是否太过极端?

本文由小说原创首发,阅读最新章节请搜索“”阅读。!^!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