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天的事
---
在圈子内的BBS上,有人贴一帖子,主题名曰:“成都好黄|色哦!”点开一看,哇,是春天里成都郊县的航拍图片,无边无际的油菜花蔓延至天际线,的确好黄|色啊。按理说成了规模的黄|色多少会给人压迫感,但从来没觉得油菜花的蔚为大观有什么令人不舒服的感觉。那种黄,止于燃烧之前,成于浸润之后,可能多少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绿色吧,相当养眼养心。
这张图片,怎么没用在报纸上的“东方伊甸园”系列报道里面呢?
“东方伊甸园”是最近成都的大事,也是近来成都一系列“打造名片”工程的又一个重头戏。说来好玩,就跟肥皂剧的开场一样。话说前段时间的某一天的2时30分左右,川航从上海飞往成都的航班刚一降落,一位空姐就急切地拨通某报热线求助说,她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老外,说要来四川验证一个美丽的地方——“东方伊甸园”……记者迅即赶往机场,找到了这位神奇的寻访者……后面的故事概括起来是这样的:老外是一美国制片人,因受近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两篇描绘四川山水风物的感召,前来成都寻找“东方伊甸园”。于是,成都媒体总动员,配合这个老美的心血来潮,一起夸赞成都的种种好处,好当得起“东方伊甸园”这一称号。
很多人都笑了,共同的感觉是有点滑稽。当然,成都有关部门的初衷的确值得嘉许——欲为扩大成都的知名度、提升成都的投资环境加分,但是,这一次的确有点过了。刊登这一消息的当天,我在报摊边听到旁边有几个人都在说:“嘿,哪儿找的这个美国托儿啊?”
可能将近有大半年了,成都报纸一直很热闹,从张艺谋来给成都拍形象片开始就没消停过,一直在找概念找说法找“点”找“眼”重新塑造成都的形象,用力之深之猛,前所未有。
这些努力,市民们都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虽说闹腾了点,但道理大家都懂,把成都弄得更出名了进而更有钱了,大家的平常日子就更舒坦了。
但,像“东方伊甸园”这样的“故事”,实在是有点过犹不及了。我不能妄加评论这则新闻以及连动产生的系列报道,但它的戏剧化程度以及给人的明显的设计感觉,实在让我觉得味道怪怪的。我不能说它是“秀”,但感觉上很像“秀”。个人秀一秀,大家已经习惯了,反正“秀”责自负;但一个城市集体来“秀”,这种阵式就显得很是浮躁虚妄。这也有违成都这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她一向是从容的、沉着的、内敛的、舒展的。
成都近来好像有一种莫名的焦灼,很想在短期内名重天下;若是现在还没能一夜走红,那就自己先把自己的感觉弄红了再说。前两天在街上看到大幅广告“中国国际桃花节”。至于吗?不就是每年春天成都东郊龙泉驿的桃花开了吗?当然可以叫“桃花节”,很俏丽很动听很让人想入非非的说法。搞这个节,请一些歌星来走走|茓也很正常,有兴趣的去买票听听,没兴趣的就径直坐到桃花树下喝茶晒太阳打瞌睡。这种本城传统的踏青游乐方式,跟“中国”这个概念扯在一起都很牵强,怎么还扯到“国际”这个词上去了?
凡事多少都有点交叉感染吧。成都周边还有一个踏青的好去处,在新津县的梨花沟。去年我去过,很舒服,我们几个朋友在梨花树下吃农家土鸡,香得不得了;雪白的梨花瓣就飘到碗边。今年,我原来单位的一帮同事去了梨花沟,回来沮丧地对我说,漫山遍野彩旗飘飘,把梨花都给挡住了。我想,也是啊,成都那么闹腾,那么攻势凌厉,那么“国际大都会”兼“东方伊甸园”地喊声震天,新津梨花沟的农民兄弟们置办些彩旗来呼应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
最近跟着闹心的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糖酒会又要开始了。这糖酒会倒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可能有10年了吧,等于是成都春天一个自然灾害,其典型症候就是堵车堵得人没脾气。现在,大街小巷都在搭广告牌、扎大气球、裹标语布。我单位出来的那条街已经被一家著名酒厂买断了,满街都是吆喝的字眼,唠叨得让人直想求饶,好了,好了,我们知道了,知道了。这酒厂广告的用色倒也是黄|色,明黄,眩得头晕,让人很有压迫感。
我原来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基本上是不能改变的,它是由岁月和历史繁衍滋生的,它与生俱来有一块文化的胎记。我还一直认为,对于成都来说,个性中的安静、凉爽、滋润、唯美、不易冲动、微微颓废,这一切,是不易改变的。但是,经过这大半年高强度的信息轰炸,我现在开始有点犯嘀咕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