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博希蒙德麾下的诺曼军凶狠异常,尽管上帝被博希蒙德掏出来鼓舞士气,十字军还是被土耳其军打得节节败退。
午后时分,一队人马突然从土耳其军身后冲入战场,他们舞动长矛宝剑,高扬的十字架军旗显示他们是一支十字军,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主教阿希马尔。
阿希马尔与老雷同期抵达,他并没有直接奔入战场,而是率队隐藏迂回于山林之中,在未被发觉的情况下,绕到土耳其军背后。这支奇兵直扑土耳其军左翼,包抄了弓骑兵,夹心蛋糕算是得救啦。
弓骑兵主要作为远程攻击部队,近身肉搏可不是他们的专业。奇兵汹涌而来,弓骑兵哪能挡得住,迅速崩溃,四散逃命。
与此同时,土耳其军又看到更惨的一幕——自己的营地起火啦。在阿希马尔突袭弓骑兵的同时,他派出的一支部队成功地袭击了土耳其军营地。浓烟滚滚,烈焰翻腾,简直把阿斯兰雷得不轻。
阿斯兰见十字军一时半会儿没法消灭,自己的营地又乱了阵,心想背后很可能还有一支敌军正向多里列杀来。他好汉不吃眼前亏,率领人马虚晃一枪,撤出战场。
土耳其军一撤退,十字军都松了一口气,好悬啊!阿斯兰的撤退标志着多里列战役以十字军的胜利而告终。此役中,十字军损失四千人,土耳其损失三千人,双方代价差不多。
虽然是险胜,十字军的士气却大振,和土耳其人交了两次手,还都打赢了,看来土耳其人并不可怕,拿下耶路撒冷不在话下。
阿斯兰率领军队一路撤到罗姆苏丹国的东部领土,十字军则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横穿小亚细亚。
此时正值夏季,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战马咴咴喘着粗气,士兵无精打采地挪着步子。十字军花了整整三个月,才穿越小亚细亚。
直向下一站——重镇安条克挺进。
【中世纪的铠甲】
既然在多里列战役里提到盔甲,那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咱就不说“盔”了,只提一提“甲”。
在漫长的中世纪,铠甲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很多人有这么一种认识,认为一种新型铠甲问世以后,以前出现的铠甲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每种铠甲的功能和作用、制作复杂程度和造价不尽相同,所以在中世纪,不同兵种穿的铠甲类型也有所不同。有时候,骑士身上可能会同时穿多种铠甲。
就这一问题,我主要介绍以下几种铠甲:锁子甲(chainmail)、钢板锁子甲(plated chainmail)、板甲(Plate armour)、软铠甲(Gambeson)和锁子铠(Brigandine)。
一、锁子甲:锁子甲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们在罗马尼亚发掘一座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酋长的坟墓时,惊奇地发现陪葬的竟然有一副锁子甲,所以人们相信锁子甲是凯尔特人的发明专利。随着凯尔特人向西大搬家,锁子甲也跟着一起定居西欧。古罗马是在与高卢人的作战中初次接触到锁子甲,随后将之武装罗马军团。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锁子甲在铠甲大家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3世纪,锁子甲达到巅峰时期,它也从只保护头部和上身,转而覆盖包括双腿在内的全身。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繁琐,首先要打造大量小铁环,并将铁环一个接一个像织毛衣一样串在一起。这完全是手工活,所以锁子甲的造价很高。毋庸置疑的是,锁子甲的保护性能远远超过早期的皮甲,而且比后来出现的板甲更灵活。
二、钢板锁子甲:钢板锁子甲是传统锁子甲的一种变形,使用小铁环把钢板串连起来,保护身体一些易受伤害的部位,比如装个护心镜啥的。
钢板锁子甲至少在8世纪就已经成为铠甲大家族的一员。据记载,第一幅钢板锁子甲出现在中东,它最初的作用是保护大腿,也就是俗话说的护腿(Cuisses,这个单词源自法语的Cuisse,意指大腿),它在中东、中亚、印度、东欧和摩尔人中非常流行,马木留克军团的铠甲就是以钢板锁子甲为主。蒙古人建立金帐汗国以后,发现钢板锁子甲是个好玩意儿,遂用其武装军队。
至14世纪,钢板锁子甲成为传统锁子甲不可或缺的补充。到后来,传统锁子甲的绝大部分被钢板所代替。
三、板甲:板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主要用来保护前胸和小腿。你看到电影里古罗马士兵小腿上的护腿和保护两肩以及胸部的多层甲片了没有,那就是最初的板甲。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制造多层罗马甲片(Lorica segmentata)工艺复杂、造价高,板甲一度遭废弃。
直到13世纪晚期,单层板甲才开始重新回归铠甲大家族,主要用来保护关节和胫部。
14世纪末,欧洲开发出全身板甲,头盔和护颈的样式和功能也随之发展,产生所谓的“纽伦堡铠甲”(Nürnberg armour)。穿上全身板甲,你就有机会主演《机械战警》和《钢铁侠》了。
当时,欧洲制作全身板甲技术最好的地方有两个:北意大利,德国南部。因此,北意大利的米兰生产出别具风格的米兰式板甲,德国南部则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哥特式板甲(特点是骑士的鞋尖超长,作用是为了在冲刺时挑杀敌人)。英格兰在格林威治(Greenwich)也生产出独一无二的板甲。
全身板甲十分笨重,战马得精挑细选,四腿要有力,否则一个大铁疙瘩落到背上,非被压得吐白沫不可。因为全身板甲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所以仅限于上流社会装备。
自15世纪开始,专门为马上长矛比武(jousting)和*设计的全身板甲非常流行,据说这种板甲笨重到变态的地步,需要一种专门的小吊车把全副武装的骑士吊到马背上。这种板甲在实战中毫无用处,但上面装饰着圣经或神话的精美图案,*和比武时穿上还挺拉风。
随着火器的发展和大规模步兵作战的需要,全身板甲的很多部分已变得不再重要。简化的板甲不仅可以降低造价,而且能使军队更具机动性。所有这些部分里,护腿最先退出历史舞台,改成高筒皮靴。如果你看过关于郑成功的电影,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荷兰红毛鬼穿的就是简化版本的全身板甲——只保护上身,脚上蹬的是高筒皮靴。
到了18世纪,只有指挥官、皇室成员才在战场上穿全身板甲,因为他们很容易遭毛瑟枪(musket)袭击。呵呵,外国人也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四、软铠甲:与其说软铠甲是铠甲,不如说是衣服,它是一种为抵抗冲击力而内装垫料的夹克。
软铠甲至少在10世纪时就已经出现, 13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14、15世纪达到巅峰。
制作软铠甲的缝纫技术叫“绗缝”(quilting),所用的料子通常是亚麻布或羊绒,填充物则五花八门,一般为碎布料或马鬃。14世纪的时候,通常在软铠甲上钉铜钉或网眼状织物。
软铠甲的主要作用是穿在锁子甲或板甲里面,以防止铁环和钢板磨损皮肤导致发炎。有时候,软铠甲也作为独立的防御装备,因为它以柔克刚,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中国明清时期的棉甲貌似就是一种软铠甲。
五、锁子铠:锁子铠出现在14世纪晚期,在锁子甲向板甲的过渡期中幸存下来,并在15世纪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到了16世纪仍有某些地方在使用锁子铠,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15世纪的锁子铠更像一件前开门的衣服,上面布满组成品字形的钢钉。16世纪的锁子铠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柳钉将小型钢板固定在衣服的前面,形成横向护甲。
由于板甲造价昂贵,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而身穿软铠甲加锁子甲,保护性能又不尽人意,所以锁子铠成为不错的折中选择。
锁子铠制作简单,维修工作即使没有什么铁匠技术的普通士兵也能搞定,因此被大量装备到步兵军团里。
事实上,锁子铠非常时髦,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贵族们都喜欢身穿锁子铠招摇过市,炫耀一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