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的法则并不是宇宙法则,因为后者是亘古不变的。宇宙法则的数量有限,通俗易懂,随处可见,且通常是自动进行的,不受任何团体、宗教或个人的干涉或道德评判。世上没有支持自责的宇宙法则。记住,自责是你后天学来的情绪反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责的七大类型(1)
满怀自责并不会助你树立自信,它只会让你变成过去的俘虏。
父母让子女产生自责
小时候,周围的大人——尤其是家人——常常让你感到自责。他们认为自责是不错的表现,所以你理所当然应该这样。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行为举止,他们会说你是个“坏孩子”。他们对你本身做出了价值评判,而不是针对你的行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五岁之前这段时期,你习惯性地对“好坏”和“对错”产生反应。奖惩措施强制性地让你产生自责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开始被他们同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或“不好的”。
父母不知不觉地将自责当作控制孩子的工具。他们告诉孩子,如果他/她不做某件事,他们就会不高兴。他们常常用类似这样的言语作武器,“邻居会怎么想?”“你让我很尴尬!”“你太让我们失望了!”或“你怎么这么没礼貌?”等等。每当你让他们失望时,就是他们跟你玩自责游戏的时候。久而久之,你慢慢形成了通过取悦他人来避免产生自责感的习惯模式。他们希望你说什么做什么,你都一一照做,生怕却之不恭。你的惯性思维使你深信,顺从是取悦别人最好的方法。从而,你形成了一种永不停止的、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迫切需求。
子女让父母产生自责
跟上面的类型相对的是,孩子也频繁地利用自责感来操纵父母。许多父母希望被别人看成是“模范爸爸”或“模范妈妈”,如果孩子认为他们不爱他/她,他们就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孩子常常通过这样的语言来威胁父母,“你根本不爱我!”或“某某人的爸妈就不会这样对他/她!”等。他们还常常提起父母曾经做过或没做的事情,他们凭直觉知道,这些可以让父母感到自责。
孩子们这样的行为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他们不了解这里面的奥秘,却知道这是得偿所愿最有效的方法。操纵别人是我们在孩童时期最关心的事,因此根本不用花很多时间去专门学习。
前面我们说过,自责是后天学来的反应。它不是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你的孩子试图通过让你感到自责的方式来操纵你时,你应该明白,这是他从你这个好榜样身上学来的战术。
爱情关系里的自责
“如果你爱我的话……”这句话是男女朋友之间频繁用来操纵对方、让对方产生自责感的最有效的语句之一。当我们说:“如果你爱我的话,你就会答应我……”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如果你不做就得遭受内心的不安!”或“如果你拒绝,说明你根本不在乎我!”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性认为我们必须表现出在乎对方,所以,我们常常很容易就受到这些言语的控制。如果这些话不起作用,我们常常会借助其他手段来达到目的,如冷战、拒绝亲热、伤害感情、生气、哭泣或发脾气等。
自责在爱情里的另一个作用,是当对方的行为违背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时,用来惩罚对方。我们不断地提起对方过去的行径,提醒他曾经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有多让我们失望等。只要能将自责的游戏继续玩下去,我们就可以让对方言听计从。当对方违背我们的期望、价值观和信仰时,我们就会利用自责感去“纠正”他们。这只是自责在爱情关系中运用的几个方面。
社会使我们产生的自责
它始于学生时代。当老师跟你说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或你让老师很失望时,这个时候自责的情绪就开始在你心底萌芽。老师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即学生的错误意识),仅通过简单的责备让学生感到自责,这样不但为自己省下了不少工夫,也掌握了控制学生最有效的手段。
自责的七大类型(2)
人类的监狱体制将“自责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就会被判监禁。在监禁期间,你应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罪行越严重,被监禁的时间就越长,你自责反省的时间也更长。然后,你刑满释放了,但你问题的根源——即你错误的意识,更确切地说是你自尊心的匮乏——却没有得到矫正。最后的结果是,许多人因为再次犯罪又回到监狱。
社会行为规范使你习惯性担心别人对你行为的看法。这正是社会礼节受到如此重视的原因。对许多人来说,刀叉摆在盘子的哪一侧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我们极度重视别人的看法、谨言慎行,唯恐我们的言论和行为会冒犯别人。
性方面的自责
许多人都有过在性方面自责的经历。导致性自责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宗教对性的表达做出了“好”、“坏”、“自然”或“罪恶”的评判,这些道德评判如同遗传性疾病一样代代相传。
如果你的价值观认为某种性表达方式在道德上无法被接受,你就会感到自责和羞愧。以前,###、婚前性行为、###资料、同性恋和堕胎等被认为是“不道德”或“罪恶”的。许多人因此遭受着各种各样的性困扰,并由此卷入自责的漩涡。
由于自小就把性视为邪恶,在自责情绪的作用下,许多普通人根本享受不到性的愉悦。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他们明白:只要是在你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价值观范围内,且没有伤害到他人,你就没有必要为任何形式的性表达感到不安或自责。最重要的是,无论别人的言论和看法怎样,它都无所谓“对”或“错”。记住一点,自责只不过是其他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价值评判而已。
宗教信仰使我们产生的自责
宗教使我们形成或向我们灌输的自责情绪,其深入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宗教本身的职能。实际上,宗教很可能因其奉行的“自责的原罪”而广获殊荣,因为自责正是宗教用来拴住其信徒的枷锁。
在对“完美”的错误理解下,许多宗教教派根据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建立起各自的道德价值标准,并向那些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们灌输自责的情感。
他们的前提是他们所有的评判都基于完美,认为完美即是“善”,不完美则为“恶”。这种对“完美”的错误理解,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将一万个相同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你都不可能找出两个一模一样的。
从生物、生理、心理和形而上学等方面来说,每一个实体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创造性心智(Creative Intelligence)的体现。完美或其等同物,都是相对而言的。
###?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说:
“二十个人穿过同一座桥走进同一个村庄,其实是二十个人穿过二十座桥走进二十个村庄。”
某些教派冀望两个不同的人对上帝、真理和《圣经》的理解完全相同,这就注定了其信徒的失败。
自相矛盾地说,要变得“完美”,你必须也要具备一些缺点。缺点和不足是鞭策人类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驱动力。没有不足,就意味着没有从精神、情感和心理上成长的必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给予自己从精神、情感和心理上成长的自由,让自己摆脱自责的束缚。
那些坚信所有过失都是“罪恶”的人,从来都看不到过失和错误里的价值和美好。宗教认为过失 “罪孽深重”,但很少有牧师会否认人们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个事实。区别在于,我们是否真的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许多有伟大建树的人,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驱动力,正是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如果你读过某个对人类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的传记,你会发现,他们的缺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社会贴上了“罪恶”的标签。明白了这点,你就能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你的自责。自责纯属庸人自扰,且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有想要克服所谓的“不足、过失和错误”的欲望,这就已经足够了。
自我强加的自责
自责最坏的形式是自我强加。当我们认为自己违背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或社会道德规范时,就会感到自责;当我们回望过去的行为,发现自己做了不明智的选择或行为时,我们也会产生自责和后悔的情绪。我们根据自己目前的价值观体系,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包括批评别人、偷窃、欺骗、说谎、吹牛、违背宗教信条或其他我们认为错误的行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感到自责,是因为我们想要显示我们在乎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是在为自己的行径进行自我惩罚,并企图改变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过去发生的一切都不可能从头再来。
自责和吸取教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别。自我强加的自责是一种神经质行为,你必须立即停止,否则就别想树立起百分百的自信心。满怀自责并不会助你树立自信,它只会让你变成过去的俘虏,使你停滞不前,逃避眼前和未来的生活责任。
自责总伴随着惩罚
对于错误,应该像对待眼中沙一样。
自责总会伴随着惩罚。惩罚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抑郁、自卑、缺乏自信/自尊、身体失调、丧失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等。不能原谅别人、坚持心怀怨恨的人,同样也不能原谅自己。他们都是饱受自责情绪折磨的人。
企图忽视错误的后果跟坚持自责没有两样。对于错误,应该像对待眼中沙一样。发现问题后,不要为此责怪自己,把它解决掉就可以了。越早解决,你就会越快摆脱它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这样,你才能过上积极的生活,才能建立自信,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
从过去吸取经验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悔恨、自责和羞愧上。
从过去的行为中吸取经验教训,这对于自信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为过去的事情感到后悔自责,并不等于从过去吸取经验。从过去吸取经验的意思是,基于你的意识尽可能地承认错误,分析问题,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悔恨、自责和羞愧上。这些负面情绪只会阻止你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因为它们只会让你的意识停留在过去。
意识停留在过去的人,不可能积极地面对现在。因为人的大脑无法同时面对“过去”和“现在”这两个现实。生活是对意识的反映。如果你的意识只关心你做过或本来应该做什么,那么你的现在只会由气馁、焦虑和迷惑堆砌。这个代价太大了。原谅自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记住,你始终都做到了最好
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你当时最好的表现,即使这个“最好”是有过失或不明智的。
你一直都做到了最好。
——给这句话作上标记,并记住它!你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基于你当时的意识水平。你不可能超越目前的意识水平,因为它是你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有缺陷的意识会导致一段有缺陷的经历,不久后你便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由于你的意识总是处在某个特定水平,因此,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你当时最好的表现,即使这个“最好”是有过失或不明智的。事实上,当时你只有唯一一个选择,它受你当时意识的支配。
你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你
上帝不会制造有瑕疵的产品。
你的行为只是你用来满足需求的手段。它们可能是“明智”或“不明智”的,但不能就此判断你本身是“好”或是“坏”。从本质上来说,你的灵魂是完美无瑕的,只不过此时你可能在基于错误的意识行事。
《圣经》上清楚地写道,你是按 “上帝的形象和喜好”而生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你肯定已经是完美的了,只不过是因为当前意识的限制你还没有意识到而已。越相信这点,你就越能表现完美。
记住,上帝不会制造有瑕疵的产品!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写日记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你会很快发现你究竟在自责的游戏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在这里我推荐一个有趣的个人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在接下来的21天里,记一份关于自责的日记。在这三周里,观察自己的行为,作笔记,记录下所有细节: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