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趁着法国内部勃艮第、奥尔良两大门阀争斗,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支只有6000人,包括1000步骑兵和5000长弓手的军队,向法国进攻,奋战兵力超过自己5倍的3万法军。
这一次,又是长弓手发挥了作用。据统计,在敌人每次冲锋期间,1名长弓手可以发射5支箭,那么5000长弓手就需大约万支箭。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国人一共冲锋多少次无法统计,整场战斗大约用了多少支箭,具体数目也没人能统计出来。不过,后人形容战后的阿金库尔满地翎羽,如大雪覆盖。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百年战争(6)
法国人恨长弓手入骨,威胁说一旦捉住长弓手,要么处决,要么剁去扣弦的手指。
胜利使长弓手们骄傲地举起扣弦的两根手指,比划出一个“V”字。至今,我们还能在各种场合看到这种古老相传的胜利者的姿态。
这一战役,法军阵亡7000人~10000人,包括一位王室总管,一位元帅,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据说英军的伤亡仅113人,莎士比亚甚至在一部剧中说仅有29人。后有诗人哀叹:“这一天,是法国的灾难与英国的荣光。”
亨利五世与结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领土,在此后几年,勃艮第派控制了法国宫廷,查理六世成了傀儡,而王后本人甚至承认太子并非国王的亲生骨肉。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英王亨利五世迎娶法王之女凯瑟琳为后,英王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法国太子等于被剥夺了继承权。
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继去世,亨利五世与凯瑟琳之子被宣布为英法两国国王。此时法国分成了两部分,北方是英国支持下的勃艮第派,法国南方仍在法国太子查理的控制下。1428年,英军南下,法国面临着从所未有的危机时刻,法国南大门奥尔良成了法兰西生死存亡的关键点,法国人注视着奥尔良,祈祷奇迹出现。
在通常情况下,越是危急时刻,越会激发民族意识,在最危急的时刻一个危亡民族就会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沉重的苦难使救亡图存成为法兰西的主旋律,对法国来说,战争已不再是两个国王的领土之争了,而是法兰西民族的解放战争。甚至在英国人统治下的鲁昂,人们最恶毒的谩骂是“英国人的儿子”。法国人民大量参战,游击战广泛展开,甚至一些好勇斗狠的地痞流氓也加入了战争。一个预言开始流行:“少女出,国运昌,查理王。”
此时,王太子查理因为一支派去救援奥尔良的部队被歼而陷于绝望之中。除了“仁慈的上帝”还有谁能拯救法兰西、拯救自己?这个时候,一个叫贞德的少女求见,她说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
贞德是一个农村小姑娘,出生在法国东部香槟伯爵领东雷米村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她从小深受宗教虔诚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双重熏陶。她在13岁时突然声称,她听到了圣徒的声音,要她拯救法兰西。
1429年初传来奥尔良战事吃紧的消息,贞德立即采取行动。她首先来到邻近的库列尔要塞,说服那里的指挥官给了她一队扈从,让她得以到什农去晋见查理七世。
据说在什农,查理的大臣们对这位“天使”将信将疑,为了考验她,他们把查理七世混在大臣当中,要她辨认。贞德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认出了查理七世,从而得到了众人的信任。这时奥尔良形势更加险恶,1个月前派去解围的军队刚被英军歼灭。贞德遂主动请缨率军去奥尔良再战。
1429年4月27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王太子查理封贞德为“战争总指挥”,赐她战马盔甲。贞德旗绣“耶稣玛丽亚”,率兵三四千人,向奥尔良进发。
贞德突破重围,带着粮食武器等物资冲入奥尔良,奥尔良军民士气为之一振。贞德致书英军,劝他们撤军回家,否则就要与法国军民血战到底。英军根本就不当回事,贞德带队突击,身先士卒,虽然受伤,却依然奋战不休,法军士气大振,于5月初攻占了英军的所有堡垒,成功解救奥尔良之围。
百年战争(7)
此后,法军真正找到了战场的感觉,他们不再做正面冲撞的傻事,战术日益灵活,在帕提之战中,甚至俘虏英军指挥。那些投降英军的法国堡垒纷纷易帜。贞德率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连克数城,7月,攻下了兰斯。
查理终于在贞德的陪同下,于1429年7月17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加冕礼,而贞德高举着她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旗护卫在国王身边。这一政治行动影响极其重大:涂油礼使文弱的法国王太子成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而贞德也被法国人称之为“奥尔良少女”,法国人突然发现英军并非不可战胜,而且他们又有了一位国王和一个上帝派出的英雄,收复失地的烈焰在人们心头鼓荡。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