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和萧何为争汉王朝第一功臣,关系处得很僵,汉朝建国后,曹参一直拒绝在长安任职,被派往齐地任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相国。汉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临逝前,孝惠帝问谁能接丞相位,萧何答曹参。曹参在齐地得知萧何推荐自己到长安做中央朝廷的相国,自思两人要是调换一下,自己居于萧何的位置上,绝不会推荐萧何继任相国,对萧何的大量深感有愧,又深怀敬意,上任后自认能力不如萧何,一遵萧何法令,只字不改,落得了“萧规曹随”的美誉。刘邦、萧何等人死后,张良不理政事,在家成天学习长生术,导气辟谷,十天半月滴水粒米不进。吕后很感谢张良保住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多次到张良府上探问,她根本就不相信长生术,见张良的样子十分遭罪,强令张良饮水进食,张良拗不过吕后,只得吃少量的流食,但对朝廷的政事绝口不问。张良在圯上接受“黄石公”赠送的《太公兵法》后十三年,随刘邦征济北,见谷城山下果然有一块鲜艳的黄|色石头,极感黄石公之恩,将那块黄石带在身边,后来又供奉进了家庙。孝惠帝死后,吕后当政,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逝于长安,随张良的墓葬品只有那块“黄石”。
王朝的力量与稳定在于它的制度化水平。作为政治体制建设,汉王朝既吸取了前代秦王朝郡县制的优点,又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妄图完全以一人之力驭天之下智、实行彻底的不要强势贵族的强干弱枝政策。而是相对地吸取了周王朝分封制的相关长处,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体、分封制为辅助的混和体制,基本上保证了希望得到实惠与利益的大批因军功由平民转化为贵族的朝臣的忠心与拥护,也使普通老百姓相对安稳于种植纺织渔盐等生产性行业,求得了生活的基本保障,为政治家们极力追求的上下相安、左右相维、建设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撑点。这极有利于汉初国家形势的迅速稳定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展开,为中华民族政治上的统一树立了比较优秀的典范。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汉王朝比较稳定地活跃了四百多年,不管是前汉或是后汉,其制度建设的水平,围绕王朝稳定与民生安乐所做的思想领域、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探讨与实践,与周王朝、秦王朝相比,都要深刻得多。老子称:“无为而无不为。”汉初著名功臣张良完全相信“黄老之术”,以自然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待人生、功绩与国家,加之萧何、曹参等人有意识地推行清静无为的治政理念,使得汉王朝初期“简政轻刑少兴功”的政风大兴于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公开以“黄老之术”治政的宽政时代,为此后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到来打下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与治政根基,这也是后人念念不忘大汉王朝,中国人自称为“大汉民族”的最深厚民族情节的根源。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