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代英雄为之扼腕叹息的蜀汉宰相诸葛亮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从公元前754年罗马建城至公元476年罗马被蛮族攻灭,强大的罗马国家雄居欧亚大陆西部一千二百余年。其辉煌历史曾令罗马人民引以为至高无上的光荣与骄傲,以至公元前后比耶稣基督稍早于世的早期《罗马史》作者李维宣称,伟大的罗马是永远不会沉沦的太阳。哪怕是罗马走入帝国时代晚期,国内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迹象之期,另一后期《罗马史》作者阿庇安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们如此强大、充满生命活力的帝国会惨遭灭亡之祸。但至公元5世纪中后期,罗马帝国在内外矛盾的夹攻下到底还是垮了台。后世的欧洲人探讨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时,有的归结为内部的*,有的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有的归结为对基督教的宽容;还有历史学家认为,罗马是自然死亡的:跟有生命的人或其他动植物一样,不会有永远存在的国家政权,它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也要有生老病死。后代的欧洲人,不管是从理智上还是情感上,他们都承认罗马帝国灭亡了,不会复兴或再生。
在中国,无论如何,中国人都不会承认“汉”会灭亡。今天,生活在东亚的黄种人,绝大多数(包括部分朝鲜人和日本人)认为自己是“汉”的子孙。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登记自己的民族时,写上的是“汉”字。汉民族这个雄壮的名称,当然无可置疑地要归结于华夏子孙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让万世为之仰目的汉王朝。不但中原内地的人民将自己归结为汉人,就是汉王朝灭亡后,与中国人交往密切的草原民族,他们的酋长也把自己的尊号由单于、大人改称为“汗”,以示自己拥有中国“大汉”曾经有过的威严与尊崇。虽然中国人不管从情感还是理智上,都不愿接受汉王朝垮台的历史现实,但汉王朝跟罗马帝国一样,到底还是垮了台。深究汉王朝垮台的原因,中国人也有类似于欧洲历史学家的说法。有相当多的中国历史学家把自然死亡放在首位,《三国演义》一开篇就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是说,国家与政权的存亡仅仅是天命所定,虽然人的努力也能在某些时候起到一些作用,但在本质上它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与《三国演义》的历史自然决定论相一致,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名著《万历十五年》里表现出了鲜明的“尽人事,听天命”的历史宿命论思想,这就是王朝更替的“自然决定论”。当然也不乏学者把汉王朝的灭亡归结为外来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的无父无君思想导致许多的知识精英不再相信“父传子,家天下”是中国向前进一步发展的伦理根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并不存在某个王朝具有永久合法的统治权,改朝换代如同佛教所宣扬的轮回法则一样,是再常见不过的社会变迁而已。由于思想领域的这种转变,汉王朝竭力提倡的忠君思想受到致命冲击,政治思想体系的衰亡当然会让汉王朝的治政手段失去意志与灵魂,让其他能够适应思想形势发展的新王朝所替代,这是王朝更替的“思想决定论”。但也有人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历史的兴盛衰亡,其决定因素在乎人,而不在乎自然的因素。他们抱着“事在人为”的积极态度奔走于政治建设的各个层面,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使世事朝着更有利于现有政权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和谐向上的方向发展。他们甚至相信,以这样的态度做事治世,能够“举逸民,继绝世,兴亡国。”抱着这种态度记录历史的人认为汉王朝的垮台,关键是由于统治者把人事中的伦理精神“仁义”抛弃掉了而造成。这在写《汉书》的班固、写《后汉书》的范晔以及后来写《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欧阳修等人那里体现得尤其明显,这是王朝更替的“伦理决定论”。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