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突然到来的贵客
在我们结婚之前,张茜婆婆由昊苏陪着曾到我家来过。我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父亲定为走资派,在专政队关押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家被查抄,工资冻结,被勒令搬家。由原来单独的四合院搬到西单附近一个住着十几户人家的三进大杂院,仅分给两间半房子。有一天母亲突然接到张茜亲自打来的电话,说明天晚上要来看我们,母亲又高兴,又不知如何是好。当时父母从五七干校刚回来,大哥秦晋本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毕业时选派出国留学,回国后竟被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炼钢厂铸锭车间当瓦工。大哥离开北京时,把他的书装了两大木箱托运走了,这是他在一切都被剥夺了之后留下的。妹妹和小弟弟在部队当兵。家里只有父亲、母亲、我和在内蒙Сhā队的,那时正好回家来的秦晓。我在山西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两年之后分配在一轻局下的一个工厂。当时年轻,要求自己严,认为“个人”的事,不应当影响工作,而且在那种政治空气下,也很难张口请假。第二天我照常去上班,不仅上了一天班,还要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和大批判会。一直等所有的工作学习会议都结束了才回家。是爸爸妈妈和秦晓一大清早就开始做准备,又打扫卫生,又上街采购,又准备晚餐。听妈妈说,张茜来后,看到家里的情况,对我们的遭遇很同情,担心是否能住下,还特意问了秦昭睡在哪里。晚餐准备了不少菜,家里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所以也买了一些熟食。张茜阿姨只是建议把外面买来的东西蒸一下,过过火。晚餐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有的人坐凳子,有的人坐在床上,很高兴也很有情意。张茜阿姨和我爸妈一样,都是从小受过苦,又在革命队伍中经过磨炼的人,他们此刻是在用一种难得的愉悦和轻松,努力把生活从严酷的政治高压下解脱出来。共同的“文革”境遇,共同的爱憎情感,使两家人亲切如故,谈话也自然融洽。爸爸在科学院工作,陈毅副总理主管科技工作时,爸爸曾到中南海向陈毅汇报过工作。张茜向爸爸妈妈介绍了陈老总最近重读的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那时林彪事件刚刚发生,用这首古诗来解释当时的政治局势,真是再准确,再深刻不过了。真理是最雄辩的,历史是最公正的。是真是假,是金子还是沙石,在革命的浪涛里,在历史的长流中定能显现出来。陈老总逝世后,我的弟弟秦晓步白居易《放言》诗韵也写了一首七律,表达对陈毅元帅秉正斥佞、风轻云淡、磊落一生的崇敬:“唯有东风能解疑,一生磊落岂须蓍。克险踏关盛誉满,责佞诉衷群情期。大木参天风雪后,高嘲逐浪海天时。披荆引路身先死,波涌雷奔亦可知。”
那天,我回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吃完饭了,谈话也正在高嘲。我只给张茜阿姨削了一个苹果,给昊苏也削了一个。天晚了他们要走了,我送他们走出杂乱破败的院子,出了胡同,在甘石桥坐上向北去的公共汽车。那天张茜阿姨穿着军大衣,带着灰色的毛线帽子。我看着汽车慢慢驶动,渐渐远去时,才感到十一月夜幕笼罩着的北京,冷风吹来一阵阵的寒意。
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和人生境界
一般家庭多是严父慈母,而在陈家却是慈父严母。张茜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她的严格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学业管教得非常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夏天到北戴河,她都要给孩子们布置作文。昊苏的一首白话诗:《在大海边上》,就是那时写的,是他能找到的最早的一首诗歌。她不仅严格,而且严厉,孩子们在她面前有时会紧张,不知所措。记得那时家里有一套洗相片的设备,照了相就自己冲洗,这种事一般是昊苏干。他一边洗,婆婆一边使劲地说他。婆婆是要求他把显影的程度掌握到最好,相片要洗得端端正正,连四边的白边的宽窄也要均匀。后来,昊苏很仔细,照片果然洗得非常好。和照相馆里洗的差不多。
婆婆张茜的严格与她的细致是联系在一起的。她生活得很节俭很用心。她病中用的披肩、靠垫,都是她自己根据需要设计的,有夹的,有棉的,有的带扣子,有的带拉锁,都是利用家里的布料缝制而成,既适用又舒适方便。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她还学着做过衣服,有时还打打毛衣。手术之前她要我把她的洗脸、洗脚、洗澡的毛巾都分别绣上字免得拿乱。术后她不能俯身洗头,我帮她坐着洗,她讲得很细,告诉我:肥皂水要如何泡,温度要怎样掌握,从头顶上慢慢倒下时,每次不能多,一点点把两边的头发揉进去。用手指肚搓揉等等。
婆婆手术后因疤痕牵拉疼痛,301南楼的于医生给我一个自制的梅花针,要我每天给她打一打。为了做得更好,我去书店买了介绍打梅花针的医书,了解手法、经络、岤位。每天不仅在刀口的周围打,而且还配合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岤位,调理她的睡眠和饮食。她感觉很好,很满意。我上大学时赶上文化革命,没有学什么东西,她又送我上了中医学院,实现了我的理想。成为现在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她很支持我们学习,鼓励我们不断上进。她要求我们做事要认真,在生活中要用心,要用脑,要善于学习。
我体会婆婆的严格,是对人生完美境界的追求,她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着一种美好的理想。她很高贵,是她不愿意平庸无为地生活;她很少娱乐,很少闲聊,是她不愿浪费时间;她坚持不懈地学习,是她不愿做养尊处优的夫人。她选择的是一条充实的,有意义的,不断进取的人生道路。她的一生是美丽的,是光彩夺目的。
1974年3月20日,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婆婆走完了她艰难坎坷、有意义有光彩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她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我更加理解了我的婆婆,更加认识了我的婆婆。我现在已经超过了婆婆当年的岁数。也到了该当婆婆的年龄。回忆婆婆张茜,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她的人生教育了我,影响了我,使我的人生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她离开我们之后的几十年里,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程。挑起了工作、生活、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几副重担。没有被压倒,反而变得能干了。退休之后,我又开始学习古典文学和诗词,学习书法和绘画。生活又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每有新作,内心无比喜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天地无限宽广,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体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乐趣。这一切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它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更多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更执著的追求。所以,婆婆张茜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永远都难以忘怀的亲人,而且是一种永远都能体验到的精神和一种永远都能感受到的力量。
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
杨牧之
一
今天我要谈谈白求恩。这个念头在我心中孕育很久了。我从加拿大回来,这个念头就更加强烈。白求恩,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在中国有谁不知道呢?我太景仰他了,一个加拿大人那样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热情和生命献给了中国革命;我太为他可惜了,怎么就在手术时,那么不经意地献出了自己正当壮年的生命?
后来,我有幸访问加拿大,有幸拜访了白求恩的故居,有幸接触了白求恩的乡亲,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在我心中,白求恩由一个超凡的“圣人”,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我对他的认识,从对于一个领袖树立的榜样的崇尚,回到对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热爱。人世间就真有这样的为自己信念生活的人。
那是1995年,加拿大禾林出版公司邀请我去加拿大访问,到多伦多的当天晚上,禾林的亚太地区总经理何乐贵先生告诉我们,明天一早去格雷文赫斯特镇参观白求恩的故居。
我吃了一惊。因为事先没有想过,禾林这样一些企业家能想到让我们去拜访白求恩的故居,加拿大人怎么会知道中国人的心理?又想,白求恩在加拿大是不是也很有名呢?
我从小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每次读它眼前总会浮现出白求恩那高高瘦瘦俯身做手术的形象。我一想到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心里便不由得涌起一股崇敬之情。
汽车向白求恩故居奔驰,我满怀着期望。
二
格雷文赫斯特是个小镇,只有2.6万人,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山区。正所谓靠山吃山,小镇主要经营木材业,本来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据说,自从1976年8月加拿大政府宣布白求恩是一位“具有历史意义的加拿大人”,并建立了白求恩纪念馆,小镇也就出了名,慕名来访者大增。小镇管理者也很会做文章。在小镇唯一一条像样的大街上的最大建筑格雷文赫斯特剧院前面,树立了白求恩铜像。白求恩手拿听诊器,行色匆匆。旁边一块铜牌上用英法中三种文字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中文的介绍是这样说的:“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人道主义者。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赢得了公认。”
这个评价不低,说他因为“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赢得了公认”,我很赞同;说他是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发明家,是什么意思呢?他仅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吗?这一大堆头衔,引起了我的探索与思考。
汽车停在一栋木结构的灰白色两层小楼旁。这就是白求恩的故居,也就是白求恩纪念馆。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这所房屋建于1880年,是专门建给担任本镇长老会牧师住的。
1889年6月,白求恩的父亲从多伦多到小镇担任长老会牧师,教会就把这幢房子提供给他们居住。转年,即1890年的3月3日,白求恩就在这幢小楼里出生。
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了这幢小楼。纪念馆的筹建人员四处走访,查阅了大量资料,尽量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出生时的样子。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见我们是中国人,十分热情。从一楼白求恩父母的书房、会客室,到二楼白求恩父母的卧室、白求恩出生的房间,以及二楼专辟的白求恩生平展览,一一向我们做了介绍。我们看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白求恩在森林旁的采木场里和伐木工人的合影,那时他21岁。
他身着加拿大海军服的照片,一个27岁的青年军人,英气勃勃,让人羡慕。
在美国纽约州疗养院治疗肺病时的情景(1927年),他坐在藤椅上沉思着,但不知为什么,这时他正在治疗肺病,他自己又是名医生,可手上却夹着一支香烟。
在西班牙的照片,白求恩站在救护车旁,这车就是他发起组织的“加拿大输血队”的流动血库。
在中国的照片,更多,也更有意思。
一幅是白求恩和八路军战士并肩站岗的照片。那是1938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白求恩和中国人一起站岗,让人感到很亲切。黑色褂子,半长布裤,草鞋,和八路军战士一起注视着前方,怎么看他都是中国抗日队伍中的一员。
1938年9月15日“模范医院”开幕的照片,十分珍贵。白求恩站在台上讲话,穿着八路军军服。再细看,白求恩站的地方并不是讲台,而是一扇窗户,听讲的人在窗户外,他在窗户里。白求恩旁边站着的可能是翻译,上面的横幅清楚地写着“模范医院开幕典礼”字样。
有一幅照片,白求恩在给伤员做手术,旁边有十三四个人注意地看着,有几个人在做笔记,显然白求恩在进行实地教学,培训医生。
还有一张照片照的是白求恩正在吃饭。一个大碗,一个盘子,放在一个凳子上。白求恩坐在一把木椅上,他的后面站着一个小战士,照片的说明上介绍小战士是他的勤务员,“一个17岁的长征老战士”。小战士后面是白求恩住的窑洞。白求恩低着头,很专注地吃着鸡蛋。白求恩低着头的样子,确实有点像列宁。据记载,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毛泽东在自己所住的窑洞里接见了他。毛泽东说:“你长得很像列宁。”白求恩风趣地回答:“因为我是列宁主义的实践者。”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照片,都是很亲切、很感人的。
我们很认真地看着每一张照片。一是因为对于我们那么熟悉的人我们却并不了解;一是对于用鲜血和生命帮助过我们、支援过我们的人的尊敬。时间晚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白求恩的故居,仿佛离开了我们的亲人,仿佛把亲人留在那里,我们自己返回了故乡。
车又上路了,跑得飞快。我脑子里出现了来时没有的问题。格雷文赫斯特镇离大城市多伦多那么远,高速路还跑了一个半小时。白求恩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志向是怎样形成的?白求恩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又为什么去了中国?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人道主义者等等头衔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毛泽东说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加拿大人说他“追求人类幸福的事业”,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生观,他的生命动力是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对白求恩的家族作了考证。我查阅了白求恩纪念馆的文件,我利用了渥太华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我参考了访问过加拿大的人撰写的有关白求恩的文章。我想,白求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并没有多么遥远,这些材料应该是可信的。考证的结果,让我明白了许多问题。当初,我是无条件地崇拜,后来又产生了不少疑问,一个人能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等我访问过白求恩的家乡后,对于我来说,白求恩已经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人。我想,我还是把我的考证写下来,请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
三
远在公元12世纪时,法国与比利时边界有一个小城,叫“白求恩城”。小城先后由德国和法国管理。后来,成为法国的领土。白求恩的祖先居于此地。历史学家说,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这一家族便以白求恩为姓。
白求恩家族在北美洲的先辈来自英国苏格兰附近的斯开宇岛。太曾祖父移居美国时,正值美国的独立战争,战后,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所以白求恩是法裔苏格兰血统的加拿大人。
白求恩的曾祖父叫安葛斯·白求恩,是个皮料商,曾两次到中国经商。
白求恩的祖父是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医学系的首创大夫之一。白求恩很以做医生的祖父为自豪。他的名字诺尔曼·白求恩,其中诺尔曼一名就是从著名外科医生的祖父名字中选取的。
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尼科尔森·白求恩(1857~1932)由多伦多诺斯神学院毕业,之后到格雷文赫斯特担任小镇牧师。
从上面我简要罗列的白求恩家族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从中可以让我们作出很多想象。白求恩那种富于冒险、勇于追求、不安于现状的性格,与他的家族辗转东西有没有关系呢?关于白求恩,我想读者可能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我也想把他的履历勾勒得更清晰一些,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认识他这个人。
1890年3月3日,出生于格雷文赫斯特镇;
1911年,中断了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学学业,到边疆学院工作,为伐木工人讲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在法国当担架员,受伤后回国,完成他的医学学位课程;
1917年,再次应征入伍,参加加拿大海军;复员后留在英国从事医学研究;
1923年,与英国爱丁堡法庭会计的女儿弗朗西丝·坎贝尔结婚;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