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陈纳德与陈香梅 > 1943年的攻势作战

1943年的攻势作战

陈纳德离开华盛顿前夕,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发起了新的攻势。它们的空军猛烈袭击在昆明的美军机场,它们的陆军在鄂西洞庭湖北岸挑起了战火。

代理陈纳德指挥作战的第14航空队参谋长格仑准将不但要在昆明上空对付来犯的日本轰炸机,还要应中国方面的要求为鄂西前线的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这对于还只有几十架战机的第14航空队来说,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飞行员们渴望战斗,他们穿梭般地飞行于云南和湖北的上空,今天在昆明上空痛击日本轰炸机,隔一天就会出现在长江沿岸扫­射­日本步兵。6月初,进犯洞庭湖的日军已经受不住中美军队的携手打击,开始后撤了。

六、第14航空队的司令官(10)

从美国返回中国的陈纳德为这一胜利的喜讯鼓舞,决心马上发动在他脑海中已形成多时的空中攻势作战。他宣告驻华美国空军的游击时代已告结束,应该开始实施他的空战计划的第一步了。6月中旬,他派遣文森特率领第23战斗机大队和第11轰炸机中队前往湘桂前线,执行防卫衡阳、零陵、桂林一线,并向华中日军发起进攻的任务。文森特将他的指挥部设在风景如画的桂林的一个石灰岩溶洞中。美、日空军将为争夺制空权而在中国上空进行一场生死搏斗。

日本空军也不示弱。为了保持他们在华中、华南的绝对空中优势,从其他战场抽调大量兵力到达华中,并于7月初将主力集中武汉,准备一举歼灭在华美国空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日本空军把华中上空看成是自己的领地,向衡阳、桂林等地的美军机场频频发起进攻,但遇到了英勇善战的美国空军的迎头痛击。有一天,美国空军主力正在衡阳上空与从武汉飞来的日本战斗机鏖战,广州日军又派出27架轰炸机企图偷袭桂林。文森特只得亲自率领3名飞行员驾着仅有的4架破损的战斗机迎战。结果,日本的偷袭被粉碎了,文森特一人就击落了6架日机。

第14航空队能够以弱胜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军民提供的准确情报。对此,陈纳德备加称颂:“倘若没有中国防空情报网的话,我们的飞机和汽油必因无结果的错误的警戒而消耗净尽了。”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承认,美国空军斗志高昂,作战勇猛,凭借着“­精­密之情报通讯网,以对空通信之绝对优势”,左右了空战的进程。进入8月份以后,第14航空队作战更为积极,陈纳德命令他手下的飞行员主动出击敌军机场,空战已主要在敌机场上空进行,日本空军已不敢在白天对华中美军机场发起进攻了。1943年秋,美国空军终于夺取了自抗战以来一直在日军手中的制空权,结束了日本空军在中国上空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时代。

日本空军一举歼灭美国空军的企图被粉碎了。他们被迫减少在白天的活动,减轻了对中国城市的战略轰炸,而以主要力量用于防卫自己的机场和航运。失败和沮丧的情绪在日本飞行员中弥漫开来,一些人不得不承认:“白昼编队轰炸重庆之举徒遭损失而已。”更有一些日本军官开始担忧以前在“绝对制空权下的我对华地面作战的形势,颇有改变之虞”。

第14航空队轰炸机队的小伙子们也大显神威。7月1日,陈纳德命令他们以日本船只为首要攻击目标。8天后,第308轰炸机大队对北部湾日本运输船的轰炸拉开了攻击日本航运线的序幕。此后,北部湾和长江里的日本船只在美国空军的袭击下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困境。汉口、香港、广州的日军码头、机场也连续遭到轰炸。日本的运输船被迫驶离北部湾,在中国沿海的航运也只得远离中国海岸线。东南亚是日本掠夺战略物资的一个主要场所,第14航空队的轰炸给日本运送这些战略物资制造了很大麻烦。根据14航空队自己的统计,到1943年底,它共击沉日本船只20多万吨。由于飞行中对被炸船只是否沉没难以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以及战争中普遍存在的对己方成绩的夸大,这一数字是要打一个很大折扣的。战后,美国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的结果表明,正确的数字应该是5万多吨。但以第14航空队的规模和对日本战争能力的打击而言,这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战果。以长江航运为例,长江中游的铁矿石是日本钢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美国空军的轰炸使日本铁矿石的进口从1943年上半年的220万吨,下降到1944年上半年的115万吨,一年中下降幅度达,这对日本战争能力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陈纳德在他的空战计划中声称,对日本航运的打击将有助于整个远东的战争,这一预言得到了证实。

11月,中国民工在井冈山南麓的遂川为美军修建的机场竣工了,这为陈纳德的战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前进基地,从这里起飞的飞机可以直接飞越台湾海峡。11月25日,15架战斗机掩护着14架B-25型轰炸机远征台湾,袭击了日军在新竹的机场,一举击毁敌机40余架。这次轰炸震动了日太大本营,给他们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日本军官感到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已为期不远了。

六、第14航空队的司令官(11)

此时,在鄂西洞庭湖边,日本军队以4个师团发动了一场攻势,直逼常德城下。正随蒋介石在埃及参加开罗会议的陈纳德奉命返回中国,为在常德城下鏖战的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陈纳德立即把常德地区作为第14航空队的主要目标。从11月下旬起,美国空军每天要出动20 —30架次飞机轰炸扫­射­进攻常德的日军和洞庭湖以及周围河流上的日本船只。12月上旬,日军突入常德城内,陈纳德派出4个战斗机中队和2个轰炸机中队立即对常德城实施狂轰滥炸。日本空军企图打破第14航空队的空中优势,但始终无法得逞。在美国空军和中国地面部队的联合打击下,不满一星期日军就被迫撤离常德。常德战役的胜利使陈纳德更加相信他的空军在中国的作用。12月27日,他致电霍普金斯,以常德战役为例说明:“只要获得足够的空中支援,现有的中国军队可以阻止日军的任何进攻,除非日本为了增强进攻力量而削弱它在其他地方的防守。”在常德战役中,陈纳德还与中国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建立了友谊。为感谢第14航空队的空中支援,薛岳赠送给陈纳德两件在常德城内废墟中得来的战利品——一把日本指挥刀和一个被P-40型战斗机子弹打穿了的日军钢盔。

第14航空队在1943年攻势作战中取得的显赫战绩,使陈纳德赢得了一枚优异飞行十字勋章。美国陆军航空队在颁发勋章的嘉奖令中这样写道:“陈纳德将军作为美国志愿航空队、驻华空军特遣队和现在的第14航空队的指挥官,在敌占区飞行数千英里,在缅甸战场亲自指挥对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发起进攻,以出­色­的战术使数量不多的人员和物资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和战绩。陈纳德发展的有效的战术和他在中缅印战区的空战中显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产生了辉煌的战绩,并发扬了美国空军最优良的传统。”

年底,陈纳德的画像成为1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身后是一只咧着大嘴、展开双翼的飞虎。同期《时代》周刊登载了该杂志驻重庆著名记者白修德采访陈纳德的专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陈纳德都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中美空军混合团

1943年秋季,中国上空出现了一支新的空军部队。在这支部队中,中美两国飞行员混合编队,比翼齐飞,并肩作战,这就是中美空军混合团。

建立中美空军混合团是陈纳德出的又一个点子。他明白要在中国发动空中攻势,不仅需要大量的飞机和物资,也需要大批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然而,美国军方一时是无法满足这一需要的。为此,他建议由美国出钱、出飞机、出汽油,训练中国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组建一支新的中国空军部队,和美国空军一起进行这场空中进攻战。这一建议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首肯。1942年3月,中国第一批飞行员被派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航校学习飞行。

中国不仅缺少飞行员,更缺少指挥员。1943年3月4日,陈纳德又致电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建议在重建中国空军时,让志愿航空队的老队员们重返中国,担负指挥中国飞行员的职责。“三叉戟”会议后,美国陆军航空队采纳了陈纳德的建议,同意装备训练一支中国空军,并把这支部队的作战指挥权授予陈纳德。

从华盛顿回到中国后,陈纳德在印度的卡拉奇建立了训练基地。在那里,飞机、汽油和其他物资的供应要比昆明便利得多。8月,中国飞行员抵达卡拉奇,训练工作开始了,陈纳德以在缅甸丛林中对志愿航空队那样的严格训练来要求中国飞行员。这为中美空军混合团日后在中国上空屡建功勋打下了基础。

9月,100多名飞行员从美国学成归国,组成了混合团的第一支作战部队。10月1日,中美空军混合团正式组成。它的作战方针是:“协助我地面部队作战,削减敌在我国大陆上进攻力量,并打击敌驻华空军,获得空中优势。”这支部队主要由中国飞行员组成,实行二元指挥制。混合团的每一个大队都设有中、美大队长各一名,各中队也同样如此,即使是副职或作战参谋、情报官等都由中美双方共同担任。每次执行任务,必须由中、美双方队长共同签署命令。这支部队隶属于中国空军,但在作战指挥上完全听命于陈纳德,实际上成为第14航空队的组成部分。

六、第14航空队的司令官(12)

10月7日,陈纳德将在印度训练的混合团的一个轰炸机中队和两个战斗机中队调往中国,这是第14航空队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的增援力量。11月初,混合团开始战斗。在第一个月中,它先后出击南海,轰炸日本航空母舰,远征台湾,奇袭新竹机场,击落击毁敌机40多架,击沉敌舰4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战绩,赢得了舆论的赞扬。英国《新闻记事报》驻重庆记者格尔德在他的文章中称赞道:

在中国最好的部队,是美14航空队所属的中美混合队。这些中国最优秀的人,过去曾在美国学校里学习,现在驾驶着美国的飞机,是在陈纳德将军直接指挥之下的。

在美国老飞行员的带领下,中国一批新飞行员迅速成长起来。至1944年10月,中美空军混合团发展成为一支由第3战斗机大队、第5战斗机大队和第1轰炸机大队组成的相当规模的空军部队,是中国蓝天上对日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中美空军在空中比翼齐飞的景象交相辉映的是两国军民在地面上的真诚合作。对于陈纳德的空军部队来说,中国人民给他们的帮助除了提供正确的空袭情报,勒紧自己的腰带为他们提供牛­肉­、­鸡­蛋等食品外,要数为他们修建机场贡献最为巨大了。

第14航空队在中国以昆明、桂林和衡阳等地为主要基地,但陈纳德制定的机动作战方针要求它必须在华东、华中的广大地区拥有众多的小机场,以便于在蓝天上声东击西、南征北战。为此,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贛南山区,在湘江两岸,在山水如画的桂林,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修筑了上百个机场。他们没有推土机,也没有压路机,这些笨重的机器根本无法通过空中运输线运到中国,而落后的中国工业又不能制造这些机器。中国人仅仅凭着一双手和著称于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修建起这些机场,为陈纳德的部队在中国上空叱咤风云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他们推平祖辈留下来的耕田,用小锤子将一块块石头敲碎,又肩拉手推地用石滚压实机场的跑道。当第14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呼啸着从这些跑道上飞上蓝天时,美国飞行员不由地从心底里升起对中国人民的敬佩之情。为了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有些机场一般离日占区很近。因此当日军一旦发现时,就会倾其全力前来摧毀这些机场。然而,当日军刚刚撤退,中国人就会很快地修复被日军破坏的机场。几天后,美国空军的飞机又可从这些被日军认为已不复存在的机场出发去打击敌人了。

有一次,陈纳德驾机飞往成都,亲眼目睹了中国人修建机场的动人景象。从机舱里往下望,他看见数万中国人像蚂蚁般地在机场上忙碌着:“外表看来很混乱,骨子里却有着计划,那便是中国人建设工作的典型。在埃及的金字塔正在建造的时候,尼罗河流域大抵也像那样子吧。”他被深深地打动了。战后,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中国人为14航空队出力最大的地方,是建筑机场。驼峰运输机没有吨位装运开路机、压路机或轻便的降落用板钢席。我们在华的100多个机场,都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男人、女人和小孩流着汗血,辛苦地徒手筑成的。

……

不论日军吞占我们多少机场,我们仍旧能够继续活动,这该感谢他们。中国人几乎随处都能迅速地建筑机场,这样14航空队就犹如一条怪蛇,日军毁了一个机场,即有两个新的产生了。

中国人民对于驻华美军的帮助和支持,还表现在对美国飞行员的救护,这使美国飞行员在华作战时毫无后顾之忧。陈香梅在《陈纳德和飞虎队》一书中曾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第14航空队的王牌飞行员艾力森在衡阳上空的激战中,连续击毀3架日本轰炸机后,自己的飞机也被击中。为了避免撞入人口密集的衡阳,他驾着失去控制的飞机,坠入了漆黑、冰冷的湘江中。艾力森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在飞机坠落的猛烈碰撞中,他的头被仪器散片撕裂,血流满脸,他爬出机舱,负荷着沉重的衣服,拼命地向岸边游去。当他不堪重负,昏昏沉沉地下沉之时,一个年轻的中国孩子帮助他上了木排,然后经过木排来到江岸上,使他死里逃生。更富于戏剧­性­的是这个故事的余波。20多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很久,一次当艾力森遇见他任职的诺思勒伯有限公司的一位姓秦的同事时,他惊喜地发现这位同事正是那个中国孩子,20年后他已成为哲学博士和诺思勒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中国人民的密切配合和无私奉献,为陈纳德指挥美国空军在华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中美两国空军的联合作战更在战时中美关系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1)

该听谁的指挥?

40年代初期,广阔的中国战争舞台上活跃着两位声名显赫的美国将军——陈纳德和史迪威。史迪威是美国军方驻华最高代表,其赴华使命是:1,指挥在中、缅、印之美军;2,监督及管理一切美国对华援助;3,代表美国政府出席军事会议;4,管理维持并改进滇缅公路;5,指挥美国在中缅印境内的空军;6,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尽管身兼六职,但在中国境内实际可以指挥作战部队却只有陈纳德那支能征善战的空军。不幸的是,有着直接隶属关系的在华美军最高长官史迪威和在华美军惟一作战部队指挥官陈纳德之间的关系却很不融洽。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可以见到他们俩人一个主张以陆战为主的缅甸战役,一个主张以空战为主的空中战略,在战略方针上针锋相对。1943年4月的“三叉戟”会议召开后,双方的积怨和争执由此更加加深。这两个秉­性­刚强的军人从开始的意见分歧,最终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史迪威和陈纳德的矛盾还与蒋介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史迪威是蒋介石请来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希望美国给他派遣一位参谋长,要求是军阶“须在中将以上”,但“不必熟悉东方旧情”。这一要求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来中国工作却不要求熟悉东方,但从中却可见到蒋介石的一番苦心,他不希望来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中国通”,他认为一个对中国事务一无所知的人会更易于对付。然而,美国政府选派的却恰恰是美军将领中最熟悉中国事务的史迪威,他通晓中文,1921—1923年为驻北京美军官员,1926年被任命为驻天津美军第15步兵团的营长,当时任团长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1932—1939年史迪威任美驻华使馆武官。他不仅熟悉中国政治,而且对蒋介石的统治不抱好感。这位客卿来华后,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租借物资供应、装备中###队,特别是中国军队指挥权等问题上,与蒋介石发生了一系列的磨擦,使蒋介石感到既厌恶又忌恨,必欲去之而后快。但蒋介石对陈纳德却是厚爱有加,陈纳德在美国军界的连连晋升都是蒋介石夫­妇­向美国政府施加影响的结果。蒋介石对这两个美国将军的不同态度,使他们之间原本已经紧张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了。

“三叉戟”会议后,陈纳德不仅获得了一支独立的空军部队的指挥权,而且取得了援华物资的优先供应权,由于这是经罗斯福总统批准的,史迪威无法公开反对,但心中却耿耿于怀。为了能保证其反攻缅甸计划得以实施(罗斯福同意缅甸战役和空中攻势作战同时并举),史迪威坚持统一指挥美国在华一切军事力量,不允许有任何离心倾向,更反对把美国空军装进“中国人的口袋”。5月底,陈纳德的空中进攻计划刚刚在“三叉戟”会议上得到罗斯福的批准,史迪威的参谋长贺恩就通知中国军事当局,今后中国对美国空军的作战要求应由史迪威管辖下的美军驻重庆总部转达;如果美国空军接到中国方面的命令,必须先征询美军重庆总部意见,然后方可执行。显然,史迪威的这一措施是为了约束陈纳德的作战行动,不让他脱离自己的管辖。

蒋介石并不理睬史迪威这一招,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有权指挥战区中的一切部队。6月14日,蒋介石直接命令陈纳德配合中国军队在鄂西作战,“连续轰炸藕池口及石首四日”。但第二天,陈纳德又接到史迪威签署的命令,不准轰炸藕池口,这一藐视蒋介石权威的举动激怒了蒋介石。6月24日,他召见陈纳德和中国航委会主任周至柔,决定“以后凡致陈纳德之命令,均由航空委员会转达”,不必经由史迪威的重庆总部。

蒋介石的强硬态度给陈纳德壮了胆。他马上对史迪威总部官员直接对他的参谋长格仑颁发指令表示反感,并认为第14航空队不需要史迪威派来的监察官,他愿意自己来处理一切事务。于是,他在重庆设立了自己的分部,直接与中国空军进行联系。

史迪威也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来限制陈纳德的指挥权。他向五角大楼建议,加派一名空军高级军官前来中缅印战区,统率在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在中国的第14航空队,当然,这位高级指挥官是在史迪威的管辖之下。这种安排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他绝不愿意让陈纳德和第14航空队再被史迪威管束起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2)

6月28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告诉他将派斯屈特梅亚将军前来中缅印战区,负责协调美国空军事宜,但保证斯屈特梅亚将不­干­涉陈纳德与蒋介石之间的特殊关系,对第14航空队也仅有顾问之权。这与史迪威为约束陈纳德而加派美国空军将领的初衷相差甚远,史迪威得知后立即电告马歇尔,反对对蒋介石让步,但罗斯福没有改变这一决定。

蒋介石却仍不满足罗斯福的这种安排。他认为陈纳德应该获得更大的权限。7月初,他致电罗斯福,要求把陈纳德提升为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取得与史迪威平等的地位,并完全独立于史迪威总部。蒋介石告诉罗斯福,只有这样,“陈纳德方能获得充分自由实现其经总统批准之空中作战计划”。同时,他还要求美国方面召回与陈纳德积怨很深的第10航空队司令比斯尔。

罗斯福又一次面临着蒋介石要他作出的抉择。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罗斯福在白宫的卧室中专门召集他的两个最主要的助手霍普金斯和马歇尔开了一次会议。由于对刚刚开始的空中攻势寄予厚望,在有关陈纳德的问题上,罗斯福似乎总是倾向于赞成蒋介石的主张,认为陈纳德应该有一个不受史迪威管辖的指挥部。但马歇尔据理力争。他认为陈纳德不善后勤工作,又曾是一个中国政府出钱雇佣的人,受到蒋介石的影响,因而虽然他在战术指挥上有出­色­的表现,是一个天才,却不能委以重任。马歇尔最为担忧的是,一旦同意蒋介石的要求,势必意味着削弱史迪威在中国战区的权限,而且为他国­干­涉美国的人事安排开了先例。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来看,马歇尔确实言之有理,但罗斯福的心中又始终牵挂着维持与蒋介石的关系,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折衷的决定。7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同意让陈纳德担任中国空军参谋长(非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并将比斯尔召回。蒋介石的支持,使陈纳德在与史迪威的争执中再次占了上风。陈纳德终于取得了进行空中攻势作战的独立指挥权。

物资分配之争

陈纳德发动空中攻势的必要前提是必须得到飞机、汽油、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源源不断的增援,这就给原本已十分紧张的美国援华物资供应增加新的巨大压力,也使得陈纳德与史迪威在援华物资分配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

当时,美国援华物资是通过“驼峰”运输线送往中国的。这条航运线是美国政府在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开辟的。西起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向东飞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和怒江,终点在云贵高原的昆明。航线全长500英里。途中山高大多为海拔4500至5000米,最高达7000米。飞机在峡谷深涧中飞行,从机舱向外看去,山峰连绵起伏,犹如骆驼的峰背,故以“驼峰”航线闻名于世。

这条航线是在中国战场面临与盟国隔绝的险境下开辟的,对于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敌士气、缓解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以及加强中国与盟国的联络起了重要作用。它一经开辟,立即引起了日本空军的高度关注,他们不断派出飞机,拦截美国的运输机,企图破坏这条航线。然而,日本空军始料未及的是这反为陈纳德提供歼灭日机的良机。陈纳德命令所有的运输机飞行在“驼峰”运输线的北端,而让外形与C-47型运输机十分相像的B-47型轰炸机飞行在“驼峰”运输线的南端,并且漫不经心地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踪。日本空军上钩了,他们逼近这些“运输机”,满以为可以来一个“饿虎扑食”。孰料轰炸机上枪手准确而猛烈的扫­射­打得他们措手不及。陈纳德设计这一圈套仅二天,18架日本战斗机就被击落了,而他自己的部下无一伤亡。这次意外的打击使日本空军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不敢前来­骚­扰“驼峰”运输线。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