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1979:小人物(7)

1979:小人物(7)

实际上,民间的对接早在那个时候已经悄然进行。30岁出头的陈寿铸正在工商局市场科工作,每天清晨,他和同事出发取缔无证商贩。他的想法单纯,“每天想的都是如何保护社会主义”。

在工作中,陈寿铸发现,不仅小商贩们的民间智慧令他头疼,就连市民也帮助他们打游击。他们不仅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还招来了他们的对立情绪。这使得此时的陈寿铸心生疑惑,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

小商贩们手拎两三条鱼,在鱼鳃里藏着一张注明斤两和价钱的小纸条,碰到买主,就掀开鱼鳃,讨价成交;遇上工商,谎称是自己买来吃的,按规定买主不必接受惩罚。遇的多了,陈寿铸和他的同事们也都开始将内心的天平偏向小商贩,远远见着小商贩就用吹哨的方式善意提醒他们避开检查。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如火如荼。顺着这个背景,市工商局向革委会提出开放城市农副产品市场的申请。市里统一在市区东门涨桥头、瓦市巷、朔门三处试点,开放农副产品市场,老百姓反应热烈。1978年10月,温州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全面开放。1979年1月8日,清明桥、上陡门、永中、瞿溪等11个粮油市场也相继开放。

社会“左”的思潮不可避免地无孔不入。不久以后,浙江、江苏、福建、上海三省一市工商行政系统协作会在温州召开。会上,针对温州开放农副食品市场的问题,争论尤为激烈,有人大声鼓劲,也有人给它扣上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帽子。不过对温州下的任何结论都已经不再重要,温州已经果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而断了回头路。它只能继续朝前走,只能走得更快、更远。政策已经开了口子,商业大潮ρēn薄而出,那些会议桌上的争论怎么会挡得住温州压抑已久的滚滚商潮?

先知先觉的人抑或能想见到这样的情景:温州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将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脚步如约而至。但没有人会意料到,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的市场——桥头钮扣市场、萧江塑料编织市场、乐清柳市电器市场……来势如此汹汹,似乎在领跑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节拍。更令人吃惊的是,呼朋唤友撑起神州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的,竟是一位灶间大婶。她的名字叫王碎­奶­。

王碎­奶­回忆,1979年镇上一对叶姓兄弟从江西购入一批处理钮扣,在桥头镇人气最旺的桥上摆起了小摊。她刚巧路过,发现他们的生意“蛮红火的”。

于是,王碎­奶­试着跟亲戚一起到江苏进钮扣。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将好不容易凑来的货款扎在腰间,心情十分紧张。回到桥头,王碎­奶­有板有眼地摆起了钮扣摊,一下子赚了一百多元钱。尝到甜头的她有了新想法——在她的带领下,桥头镇众多的姐妹走出桥头镇,北上江苏、上海等地批发钮扣,然后摆起了小摊子——最初桥上的48户个体户,半年后猛增到连桥下、桥边共247户。采购的客户从温州延伸扩展到金华、义乌、嘉兴、江苏、上海……

生意火爆,自然带来闲言碎语,“会被当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十年“*”,让人谈个体经济而­色­变。有人心生退意。王碎­奶­,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则努力捕捉各种政策信息,判断政策的­阴­晴。

村里的一场电影《月亮湾的笑声》让王碎­奶­心潮澎湃。第二天,她跑去工商局,询问政策情况。得到的反馈异常积极。王碎­奶­终于可以光明正大、毫无顾忌地和桥头几百户的钮扣经营户们­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