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陈定模不只有莞尔的勇气。他从中央文件中找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白纸黑字。在上级默许下,龙港按不同地段划分土地等级,大规模有偿出让土地。作为回报,凡购地建房、经商办企的农民均可将农村户口迁进龙港。
现实的需求很快被证明真实的存在。
大批从半手工家庭作坊起步而富裕的农民提着一包包的钞票,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陈定模的面前。要在龙港立足,至少需要三万元资本,方能进入。由此可见,门槛着实不低。但接下来的日子,“进城办公室”前人流如潮,政府只能组织民兵临时维持秩序。通往龙港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愉快地飞驰。
新建的楼房一天天地升高,新浇的街道快速地延伸开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雏形初现。
龙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参观考察者蜂拥而至。可按照国家法律,所有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尽管陈定模对此成竹在胸:
他翻遍了马列经典,想给“买卖土地”找个理论说法。他找到了*在《资本论》里引用过的威廉?佩蒂的一句话:“土地是财富之母。”他还找到恩格斯讲过的一句话:“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按这两条经典论述,“非农土地商品化”或许不行,可是“土地有偿使用”应该是允许的吧。在龙港干了几年,他竟可以把马列原著倒背如流,出口成章。有一回,一位中央领导考察龙港,陈定模整段整段地背“语录”,领导同志十分惊奇:看来温州干部的理论素质的确很高。
有佩蒂和恩格斯的理论庇佑,龙港招摇的土地政策还是招来了悄然进驻又悄然离去的调查工作组。面对质问和调查,陈定模显得泰然。他总是一次又一次违心地检讨:“土地是国宝,是很严肃的政策问题。我们把握不严,一定改正……”而龙港的高楼大厦依旧处于超速度的建设中。陈定模以自己的处理问题方式,为龙港建设保驾护航。
英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权威学者鲍尔通过研究发现,英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第一代新镇,需花费少则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规模。而仅仅三年,一座新兴的城镇俨然竖立在鳌江之南。与此同时,胀鼓鼓地塞满猪皮公文包的举报材料,上递到省市人大。某领导大笔一挥:严肃查处!
1987年,《农民日报》口气严厉地披露龙港“毁田事件”。事后,陈定模邀请报社总编、农村问题专家张广友等一行10余人聚会龙港。双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专家问:土地是国家公有的,怎么能商业化?
陈定模答:现在的土地制度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公有制,哪个部门或农民在哪一片土地上盖了房子,所处的那片土地实际上就是他的了,国家得到了什么?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级差地租理论,用土地有偿使用的方法,以地租的形式来真正保障土地的国有化。
问:这套东西是不是太西化了,适合国情吗?
答:我觉得适合,至少在龙港行得通。我想请问教授们,为什么在你们的城市里,各项建设老是赶不上趟?为什么城里人总是被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所困扰?
因为土地没有价值,国家没有钱来进行再开发。龙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先前是一片荒地,价值就低,后来搞建设,地价就高。我们搞建筑用地的公开招标,价值最高的地段,42平方米投到了75万元,一张图纸卖了1800万元,就是用这笔钱我们搞起了市政建设……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