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专访作者孙兆东
孙兆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资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客座教授,获中国期货执业资格。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任高级副经理。拥有4年投资银行、10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参与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企业全球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信托加销售期权融资;企业短期融资券;抵债资产监管及账户管理的债券发行等项目。目前主要从事:融资、并购、金融安全与货币政策等方面研究和实务。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银行家》等国内外一级刊物,出版著作图书《次贷危机》等,合著新书《越南“危机”》。
记者:首先恭喜你们的新书出炉,我注意到今年初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也曾出版了《次贷危机》一书,并成为畅销书,近年来你们为什么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危机”?
孙兆东:2007年初,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出现资金链问题开始,作为金融业内研究人员,我们就敏锐认识到这或许就是一场风暴的开始,于是我们跟踪研究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并总结了其危机成因和经验教训,今年三月的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出版社在全球首家推出了全面系统介绍美国《次贷危机》一书。
就在我们总结和评估“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将会产生什么样影响时,我们又发现了越南,一个通货膨胀快速上涨的新兴市场,尤其是进入2008年5月,相继传来了越南金融市场波动的报道,于是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越南,跟踪报道,深入研究,并于近日形成了《越南“危机”》这本书。
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越南“危机”》,事实上,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由于开放的加快,危机出现的频率也在加快,从世界范围看,一定程度已经打破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存在的密切关系。
从近期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认为有三点认识值得关注:首先,全球一体化是否导致了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1992年爆发了对冲基金阻击下的英镑危机,1994年12月爆发了“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导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到1998年发生了首先起于泰国的东亚金融危机,2002年阿根廷同样出现“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而爆发货币危机,2007年美国发生了又单一金融产品和其衍生产品爆发的次贷危机,2008年越南也出现了通货膨胀下的货币危机。其次,在全球经济处于波动阶段,国家金融安全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三是,思则有备,前车为鉴,应未雨筹缪,防患未然。
记者:您认为越南“危机”的成因是什么?
孙兆东:2008年初,我们的比邻越南,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越南从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导致越南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外债和外逃资本,本币(盾)急剧贬值,以致后来产生楼市大跌、股市腰斩、货币贬值、粮食抢购……最终导致了越南“危机”。
越南“危机”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思考:越南的通货膨胀“堰塞湖”是否由美国的次贷地震引发的?越南的货币“危机”是否会诱发新的亚洲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项目开放怎样防范游资和热钱的风险?高通货膨胀国家如何进行货币政策决策?越南“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
总括起来,越南的困惑在于: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缺陷;金融开放步伐过快;宏观调控处于被动;国际环境风云突变;热钱涌动来去无踪;而研究报告又暗藏玄机。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