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李秋歌 > 12. 郎舅

12. 郎舅

郎舅临清初相会

飞卿夜读识人心

李秋歌自逃出家门后便改了姓名。因一场大祸皆由­射­柳而起,故而改姓柳,取名牧芝,字飞卿。丫鬟荣兰也改名荣发。

自康庆往上京本该走水路,一条珈蓝江直通南北,十分方便。李秋歌却怕一路行船曝露了行迹,又怕家人沿水路寻到了自己,因此弃水路而行旱路。旱路虽比水路慢了许多又难行许多,但李秋歌是头次出门,沿路风景民情无一不透着新鲜,又有荣兰再旁细心伺候,自家银钱带得也足,竟是游山玩水一般,顺顺利利一路北上。

这一日来到中都附近的临清县。按照《大安风物志》上记载,临清县位于贯通东西的清秋江与南北官道交汇之处,乃是内陆中的水旱码头,一年之间货物往来不断,有“百车并行,千帆竟渡”的胜景。内陆之中能与之媲美的也只有首都上京。

自从决定走旱路以来,李秋歌最盼望的就是到临清县一游。如今身临临清,却觉得自己仿佛走错了地方。

眼前的临清县,官道之上泥泞不堪,大石小石云集;码头衰败,除了摆渡人之外不见一艘商船。待走到县城之内,并无一座高楼,民居俱是草房;路上百姓眼中无神,一个个行尸走­肉­一般。待想找个­干­净客栈投宿,街边却只有茶摊,哪里有什么客栈。

再看茶摊里头,老板正在前台数着几个铜板,眼皮抬也不抬,小二抱着胳膊委在一张桌子旁打盹,若不是肩上搭了块看不清颜­色­的毛巾,还以为是哪个没钱喝茶的茶客。此时店中茶客也只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读书人,此人三缕墨髯,形容舒朗,紧蹙的双眉却仿佛有万千烦恼。

李秋歌正想找人打听临清县情况,见这人是个读书人,便上前拱手打了个招呼,道:

“这位兄台请了!”

这一读书人正是新上任的临清知县,朝中穆太师之子,穆振林nAd1(他身为太师之子却到此担任知县,乃是受了皇帝和父亲之命治理临清。在京时穆振林已知临清情况,心中早有准备,可真到了临清才发现自己还是高估了临清的情况。穆振林正在愁闷之间,并未觉出身前有人,待听了声音,突然一抬头,只觉得见了神仙下凡一般。暗喝了一声:“好一个美少年!”

穆振林失神只是瞬间,见李秋歌行了个读书人的礼,便也站起身来,回礼道:

“兄台请了!”

说罢伸手示意,请李秋歌坐下。二人落座,李秋歌道:

“小弟姓柳名牧芝,小字飞卿,乃是湖州人士,上京赶考路过贵宝地,冒昧打扰兄台乃是有一事不明,想向兄台请教一二。若有冒犯之处还请兄台海涵。”

穆振林见眼前少年先报家门,彬彬有礼,面目可亲,心中便先有了三四分的欢喜,连道:

“好说好说。在下姓穆名振林,草字节风。柳贤弟有何疑惑,愚兄可与你共同参详参详。”

李秋歌道:“小弟读《风物志》时曾见,临清有‘百车并行,千帆竟渡’之胜景,本想游览一番,只是如今之临清怎生变成如此模样?”

穆振林听他问的是此事,心中知道原委,却不好诉诸于口。有心不答,柳牧芝又是一脸恳切求教之­色­≡己是家中独子,从小盼望有个弟弟可以教他习文念诗,却一直不遂心愿。如今有个小小少年向自己请教,忍不住想点播他一二,也不知这少年的心智是否如他长相一般伶俐。于是半是回答,半是考校,问道:

“柳贤弟读的是《大安风物志》?”

李秋歌答道:“正是。”

“可读过前朝的《两江风物志》?”

“读过nAd2(”

“柳贤弟可知《大安风物志》中所记之临清及周围诸府县及至两江道与《两江风物志》有何区别?”

“提起区别,这也是小弟读书时未解之一。除临清县外,两江道其他各个府县在两本风物志上都有不同,唯独临清县,仿佛《大安风物志》是直接沿袭的《两江风物志》,字句均未有改动。”

“呵呵,小兄弟再仔细想想,果然未曾改动么?”

原本穆振林问两本风物志的区别就有些难为人——风物志本为消遣只用,除非刻意记忆,否则谁能说出两本风物志有何区别。如今这一问更是刁钻得很,于临清县之上,两本风物志只有一句话稍稍不同,如今突然问来,哪有人能知晓。穆振林见李秋歌沉吟不语,似乎真在回忆哪里不同。不由得暗笑了自己一句:我怎生如此为难于他?方才还想要个弟弟随自己读书,若都如现在这般为难人,便真有个弟弟,也叫自家吓跑了。心中自嘲了一句,便要说出答案。没想到李秋歌眼前一亮,道:

“想起来了!《两江风物志》中曾记载,临清县有一临川坝,而在《大安风物志》上并未提及此坝。”

穆振林见他片刻就能说出如此细微不同,暗吃了一惊,心中对眼前少年更是喜欢,方才的烦闷竟一扫而去。脸上带了笑,道:

“柳贤弟好记­性­!《大安风物志》不提此坝乃是因为现在这个坝没有了。”

李秋歌本来在等他下文,却见穆振林说完这句便悠然饮茶,别无他话,不由得问了一句:

“那便如何?”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