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同意黄权做先锋的要求,但觉得他说的似乎也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水军,队伍分列长江两岸,打发黄权都督江北队伍,防御东吴偷袭,他自己则总领江南的大队伍,走陆路夹江而下。沿途,刘备并没有遭到东吴像样的抵抗,一直到夷陵的猇亭附近才和陆逊的队伍相遇。
这时候蜀国的队伍已经沿着山路深入东吴五六百里,刘备大概是出征前恶补了一阵兵书,得了“步步为营”的战法,遂做了一个奇怪的部署:从巫峡的建平县到夷陵,队伍分扎营寨数十,准备就这么稳步推进。
东吴方面,孙权的其他将军主张迅速和刘备决战。他们认为刘备的水平一般,应当趁蜀军立足未稳攻其不备,迅速把刘备赶回益州。陆逊则不同意,他的策略很简单,与历史上大多数防御战一样:先以稳固的防御拖垮敌人,再伺机反击。
按理说蜀军之前连续获胜,气势正旺,而且为“报仇”而来,正应当集中兵力趁势出击,或夜袭、或突袭、或强攻、或包抄、或用计,总之应该以速战为上。然而,刘备大半生都没有像样的队伍,指挥的都是一些较小规模的战斗,对于几百上千人的局部争斗可能驾轻就熟,却从来没有打过什么有名的大仗,到底缺乏指挥大兵团的经验。哪怕是在汉中对阵曹操,他也只是稳固防守。现在要主动进攻,刘备能拿出来的法子终究有限。于是,双方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一直拖到了六月。
终于,刘备忍不住了,他憋出这么个法子:让将军吴班带数千人在平地上扎营,企图引诱陆逊前来进攻。
可刘备自己的数十座营寨都扎在山上,这么突兀的一座平地营寨,我看了都可疑,更别说陆逊了。
于是,陆逊不为所动。
过了半天,见东吴那边没有动静,刘备便把藏在山谷里准备伏击陆逊的八千精兵撤了回来。
双方就这么又僵持了一个多月,这次轮到陆逊出招了。
陆逊打算让士兵去进攻刘备的一座营寨,其他将军却表示不同意:“要打刘备就得趁他立足未稳的时候打,如今双方已在这儿待了七八个月,刘备什么防守准备都做好了,现在打有什么用?不如再顶一下,等蜀军那边粮草接济不上,自然会回去。”
陆逊的见解和众人的不同:“刘备打了半辈子仗,还是很狡猾的。他刚来的时候头脑发热,想法多、反应快,我们打他不一定能赢。而今在此僵持半年,我看他的士兵疲乏,反应变慢,估计他也想不出什么计谋了。要打,现在正是时候。”
陆逊遂命一支队伍进攻蜀军的一座营寨,结果出师不利。
将军们一看,哗然:“说了不能打,白死了这么多士兵。”
陆逊又说:“不然,我已经看出刘备的破绽了。”然后,他命令士兵每人背负一把茅草,再次进攻一座营寨,等到营寨跟前时一起放火。
这一招火攻果然奏效,蜀军的士兵抵御东吴的进攻是没有问题的,但架不住火。等火点着帐篷、围栏以及营寨中可燃的一切,再英勇的士兵也只能逃命,东吴军队于是攻下刘备的一座营寨。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陆逊要对付蜀军的其他营寨就好办多了。东吴的军队多线出击,还没等刘备反应过来,他的四十多座营寨已经全数被破。
败局已定的刘备还不肯认输,率领剩下的将士退守马鞍山。陆逊得势不饶人,命令东吴全军出击,将马鞍山团团围住,然后从四面同时进攻,以活捉刘备为第一要务。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刘备只好趁着夜色逃跑,最后全赖将士们舍命保护,他才逃入白帝城。至于他所带去的数万士兵,许多忠心耿耿、宁死不退的将军,以及舰船、军械、粮草什么的,都永远地留在了东吴的土地上。
猇亭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那本就不多的统一天下的可能。如果没有夷陵猇亭的失败,他把实力保存下来,哪怕留给诸葛亮,或许我们还可以在前后汉之后再看到一个“后后汉”——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个念想总比面对现实的感觉要好一些。
那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
归根结底,是因为刘备称了帝。如果刘备没有称帝,或者暂缓称帝,把这件事情再拖上几年,等新一批将领成长起来,军队、器械、战略、战术什么的都准备好之后再打,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然而,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称帝之后,刘备虽得了许多权利,却也遇到了不可逃避的义务——不管是报仇也好,让自己名正言顺也罢,他既然是汉代的皇帝,就不能继续在益州窝着,必须出去争夺天下。
正是因为这种带有“被迫”性质的出击,刘备才在曹丕和孙权之间选择了一个他认为相对较弱的对手。
结果,连这个刘备自认为的弱者,他也没打过。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099.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