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因为大臣的极力反对,刘奭才断了换太子的念头,而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出力最多的是三个人:乐昌侯王商、侍中史丹和中书令石显。刘骜也知投桃报李,在当了皇帝后立即提拔史丹做长乐卫尉、右将军,还将其封了侯。王商也做了左将军,后来还做了丞相。这让石显放了一百二十个心,想来新皇帝即便不提拔自己,对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可事实出乎石显的预料,新皇帝非但没对他感恩戴德,反将他一撸到底,发配回了济南。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在皇权面前,自己以前那些自以为得意的手段全是无用的把戏。他一路走一路想,越想越悲愤,结果一股气堵在胸口,饭都吃不下了,加上长途跋涉,他的身体根本吃不消,最后在途中就一病不起,很快便死于回济南的路上。
石显倒台后,主动揭发他的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也没好日子过。当时的司隶校尉王尊上书弹劾丞相和御史大夫,说他们“本就知道石显是什么人”,却没有站出来维护正义,而是“阿谀曲从”,任石显“为海内患害”,这是“无大臣辅政之义”的表现;现在陛下降了石显的职,他们非但“不自陈不忠之罪”,反而跳出来举奏石显,这是揭“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的短。因此,丞相和御史大夫“失大臣体”。
王尊是有名的不畏强权的大臣,多次因为得罪朝中大员及诸侯王被免职或下放。他的这个弹劾不可谓不犀利,吓得匡衡当场就脱帽子认罪,回家就拿出自己的丞相印和乐安侯印上交皇帝,上书乞骸骨。刘骜因为刚刚除掉石显,不好意思再对丞相动手,就好言安慰匡衡,反而把弹劾他的王尊降为高陵令。
对于匡衡这个人,大家或许还不了解,可我只要说一个关于他的成语,大家可能就对他有一定了解了。我们熟知的成语“凿壁借光”的主角就是匡衡,这家伙着实是一个学富五车、饱读诗书的大儒,只可惜,他的道德远不如他的学问那么光彩。
虽然王尊被贬,匡衡继续做他的丞相,但公道自在人心,王尊和匡衡孰是孰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匡衡自己也感到十分不安。尽管皇帝让他继续做丞相,可从此他这个丞相做得可谓战战兢兢。只要一听说地方上有什么旱涝灾害或地动山崩之类的天灾,匡衡就第一个跳出来要求乞骸骨,完全变成了一个尸位素餐的存在。后来,匡衡明知自己的封邑内因地方官员的失误多了四百顷良田,却为了多收粮食假装不知,事发后他被官员弹劾,最终被贬为庶人。
终于,在刘骜做皇帝的第三年,也就是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这场朝廷的大乱斗分出了胜负,接任匡衡做丞相的是王商,而此时的大司马叫王凤,此二人皆为外戚。
这下谜底解开了,刘骜之所以对宦官和大臣动手,最终的目的就是给外戚腾位子。也就是说,外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前最得势的外戚不是许家和史家吗?冒出来的这两个姓王的又是怎么回事呢?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86.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