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汉帝国全史(共五册) > 最大的豪门

最大的豪门

在说王家之前,要先说明一点:丞相王商和大司马王凤并非兄弟。王商之所以是外戚,是因为他是刘询的生母王翁须的外甥,王凤则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两人除了都姓王之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有人觉得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其实它让我糊涂了很久。以前看史书,观其大略时总有疑问:为什么史书上对王商的说法和评价大相径庭?后来仔细看了才知道,因为此王商非彼王商——王凤有个不学无术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叫王商。

这里单说这个皇太后王政君的王家。在汉成帝年间,要说到魏郡元城  (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王家,知道的人都会说,那是个豪门。

王家祖上乃是齐国的王族田氏,后来齐国虽破,但田家毕竟曾是王族,便以“王”为姓。后来,王家传到王翁孺一代,王翁孺是个颇有仁心的人,在武帝年间曾做过绣衣使者。在其他绣衣使者争先恐后杀人过万的时候,唯独王翁孺在出使魏郡时将他本可以杀的人都免了罪。王翁孺因此落了个“不作为”的罪名,进而被革职。之后由于与人结怨,王翁孺举家迁徙到魏郡。王翁孺有个儿子叫王禁,曾在廷尉手下做过小吏。史书上牵强附会地说这个人有大志,其实就是手高眼低,不肯正经工作,唯一热衷的恐怕就只有男女之事,甚至因为多情闹得他的原配夫人李亲和他离异改嫁。但王禁似乎不以为意,继续娶妻纳妾,光孩子就生了四女八男共一十二个。

这四个女儿中的二女儿就是王政君,此女生性温顺,年幼时王禁曾将她许与他人,结果还没出嫁,所许的人就死了。这在常人口中就算克夫了,要是普通人,恐怕是不好再嫁了。可大概是王政君长得确实可人,当时的东平王不信邪,就下聘聘王政君做了小老婆。没想到,这家伙高估了自己,还没等王政君入门,他也死了。

这下王禁慌了,难道自己的女儿真的克夫,这以后可咋办?无奈之下,他只好找相师给自己这个女儿看相,结果大出所料,相面的结果是王政君“当大贵”,而且“贵不可言”。

现代社会总是提倡人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更不信什么占卜算命的,然而,那个年代没人不信这东西。得了这个结果,王禁虽深信不疑,但也犯嘀咕,敢情是他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才遭横死,可东平王家难道还不够富贵?那要什么人才能镇得住自己的女儿?

其实,想也不用想,既然诸侯王都镇不住,那答案就有且只有一个:皇帝。

从此,王禁也不再做其他打算,开始全面培养王政君,在她年满十八学有所成时便将其送入宫中。虽然进了宫,但长相很好、内涵也不错的王政君并没得到皇帝的赏识,进宫一年多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但事有凑巧,当时恰逢太子刘奭钟爱的司马良娣死了,刘奭伤心欲绝,直接不近女色,一见到自己往日的那些姬妾就没有好脸色,心情不好的时候甚至会给对方一顿打骂。这让皇帝很着急,担心太子从此连性取向都出问题,况且此时太子年纪已不算小,有过的女人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却还没有孩子,就连太子宫里那些服侍了太子七八年的妃子,肚子也不见动静。如果太子往后都不碰女人了,那该如何是好?

刘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好出面干涉,只好让皇后在宫女里选了五个年轻貌美的,趁太子朝见的时候叫出来给他看,王政君就在这五人之中。等太子和这五个花容月貌的宫女见过之后,皇后让自己身边的长御[1]代为询问太子,其中是否有他中意的人。

太子那时还沉浸在失去司马良娣的哀痛之中,哪有心思看什么女人,可又耐不住皇后的询问,只好信口胡诌:“这里面有一个。”

有一个,那很好。但到底是哪一个呢?长御不知道,太子也不知道,皇后和皇帝却很想知道。虽然这五个宫女长得都很好,可当时王政君刚好坐在太子旁边,而且她常年受琴棋书画的熏陶,举止和气质都异于他人。长御就自作主张地认为太子指的是王政君。

正是因为这次美丽的误会,王政君被送入太子宫过了一夜。没想到,王政君果然命当大贵,只这一夜,她就完成了之前太子宫里几十个妃子数年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一击中的,而且一举得男。皇帝刘询对这个孙子非常满意,不仅将他置于左右,还亲自为他起名刘骜。此外,因为有了儿子,王政君在刘询驾崩刘奭继位后便很顺利地做了皇后。

王政君虽做了皇后,做事却依然谨慎有礼,这也是后来刘奭死前下不了决心废太子的原因之一。可等刘骜做了皇帝,王政君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太后的娘家成了当时最大的外戚,而参照当年吕后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下太后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没错,就是分封娘家人。然而,不同于吕后等前辈家的人丁单薄,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所生的八个儿子似乎就是为此提前做的准备。随后,王政君的亲哥哥王凤首先发达起来,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并且领尚书事。不久,她的亲弟弟王崇又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一万户。又过了六年,除了早死的王曼,王政君其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共五人在同日被封侯:王谭被封为平阿侯,王商(就是这家伙)被封为成都侯,王立被封为红阳侯,王根被封为曲阳侯,王逢时被封为高平侯。时人称之为“五侯”,一时盛况空前,而所有与王家沾亲带故的子弟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朝廷做了侍中、大夫或诸曹等官。

在这兄弟七人里面,最先发迹且权力最大的就是王凤。在刘骜继位之初,他便位列大司马大将军。刚开始做大司马的时候,王凤可能还没搞清楚大司马是怎么回事,做事还算小心。但两三年后,当弄清楚朝廷是怎么回事时,他对待皇帝和其他大臣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此公的志向大概是效仿当年的霍光,想把皇帝攥在手里玩儿。如果有人觉得他的想法是不知天高地厚,那你就太小看王凤了。他仗着妹妹是皇太后,自己是皇帝的舅舅,在朝中只手遮天,生活奢靡,除了精于排除异己,其他什么能力都没有。

话说王凤自从做了大司马,但凡有人在刘骜面前说王凤的不是,王凤回头就会想办法做掉他。如果一时做不掉,王凤也有办法,就是上书请辞以要挟刘骜,迫使刘骜出面处理反对他的人,而王凤在朝中最看不惯的就是王商。虽然两人都姓王,也都是外戚,但王商为人正直,看不惯王凤的骄奢淫逸,能力也比王凤高出不止一星半点儿。

在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王凤还是个左将军的时候,关中地区连续下了四十几天的大雨,这时长安城里的百姓突然传出谣言,说第二天“大水且至,将淹没长安城”。

毕竟大雨是人所共见的,大雨可导致洪水也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虽然当时的人没有互联网,通信也基本靠喊,但这个谣言传播得非常快,须臾之间长安的老百姓便人心惶惶,纷纷举家外逃。由于人数众多又没有秩序,拥挤的百姓不仅堵塞了长安的街道,甚至到了相互践踏、哀号一片的地步。这下宫里也不得安宁了。一听说大水就要淹没长安了,年轻的刘骜不知所措,只好召集大臣们商量。

“众位爱卿,据说大水将至,为之奈何?”年轻的刘骜显然有些慌乱。

朝中的大臣似乎也是一群不知理论联系实际的家伙,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赶紧避到地势高的地方去,有的说应当先离开长安城,还有的主张立即举行盛大的仪式向天告祭,祈求洪水改道,竟没人站出来质疑传言,更别说辟谣了。

大司马王凤当然怕死,虽然还不知道洪水从何而来,可看着大臣们围绕着如何避难献言献策,王凤也不甘示弱,他眼睛骨碌一转,说出的办法更绝。长安城外有河,名曰沣水,王凤建议皇帝和后宫之人到沣水上乘船避难,等洪水来了,水涨船高,自然无事;而让老百姓到长安的高处安置,比如城墙上。

这种主意也亏王凤想得出来!即便到了现代,如遇暴风雨,江河湖海里的船只也都要停港靠岸,就是千万吨的巨轮,在大水中依然如同一叶扁舟,何况在古代?倘若真有滔天的洪水把船一掀,皇帝连同整个后宫岂不都成了龙宫里的鱼虾?

王凤的这个主意听得刘骜都直嘬牙花子,要不是王凤是自己的亲舅舅,自己就可以判他个欺君罔上的大不敬之罪。

这时候王商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从容地对刘骜说:“陛下,从古至今,即便是最无道的国家,也没有听说过天谴暴雨能将城池淹没的。何况自陛下即位以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洪水就淹过来了?臣以性命担保,此事必是谣传,陛下不宜轻动,更不能惊扰了百姓。”

为了统治者的尊严,刘骜也不可能真跑船上去,加上王商的坚持,刘骜决定静观其变。而长安城里的百姓一看,宫里面那群性命比自己金贵万倍的人都不着急,慢慢也就平静了下来。之后大雨逐渐止歇,而直到雨过天晴传说中的洪水也没见着影子。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