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等人经过两天两夜的疯狂杀戮,将洛阳的半边天都染成了红色。张让等数十人挟持着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趁夜逃出洛阳,跑到巩县附近的渡口小平津附近。洛阳城里的大臣们发现皇帝不见后纷纷出城四处寻找,其中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率先找到了已经饥肠辘辘、走不动路的皇帝刘辩。
见到刘辩,闵贡先行了君臣之礼,宰杀一头羊,烤了给刘辩吃。待张让等人流着口水想分一杯羹时,闵贡勃然而起,厉声叱喝张让是“劫迫帝主、荡覆王室”的混账东西。闵贡还说,自王莽以来,还没有哪个奸臣贼子能和他张让相提并论,此等奸臣理当“速死”,否则他闵某人便亲自动手。
张让等人在接连几天遭受惊吓和饥饿之后本就体虚,眼下听了闵贡的话更是如遭雷击,魂魄早已吓出体外。等到闵贡当真拔出剑连杀数人之后,张让和剩下的几十人赶紧磕头求饶。可闵贡绝非心慈手软之辈,不是张让等人随便磕几个头、喊几声“爷爷饶命”就能够糊弄过去的。眼见闵贡提剑又要杀人,走投无路的张让等人不得已投河自尽。
闵贡这一通又是呵斥又是杀人的举动,早把小皇帝刘辩吓坏,再鲜美的烤全羊也吃不下了。满地流淌的鲜血和河里漂浮的死尸更让他坐立不安,只好大晚上跟着闵贡徒步往回走。走了好几里地,闵贡才寻到一辆没有顶棚的牛车,载着平日里养尊处优的两个半大小孩儿到洛阳城外的驿站休息。
等到天明,陆陆续续有大臣听说皇帝的所在,纷纷向驿站集中,迎候小皇帝刘辩回京。但这些人都是文官,很难抵御路途中可能发生的变故,好在董卓带着军队及时出现,算是给大伙儿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前董卓的兵马虽一直停留在洛阳郊外,但他夜里远远望见洛阳方向火光四起,便猜测到洛阳发生了巨变。于是他赶紧点齐兵马向洛阳开进,并在城北等到了小皇帝一行人,反倒成了第一个带兵护主的功臣。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沛流离,小皇帝刘辩终于回到了洛阳,但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却在骚乱中遗失,这让刘辩和诸大臣深感恐慌。
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皇帝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方玉玺,整个王朝都已经变天。
虽然在骚乱中杀得最起兴的是袁绍,但骚乱过后,袁绍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反倒是董卓借着勤王的首功夺得了话语权。不过,董卓也知道他当时带来的三千西凉军虽战斗力彪悍,却并不足以威慑京都众人,尤其当时洛阳还有其他应何进私邀赶来的将领。因此,他必须赶紧做一些事情,好稳固自己的地位。
董卓先是让他的军队趁夜偷偷出城,然后第二天装作一支新抵达的队伍大张旗鼓地进城,每过四五天便如是反复一次。一时间,洛阳的群臣都搞不清楚董卓到底带来了多少人。但董卓也知道这种多开灶、吃空饷的举动终究无法瞒太久,于是趁着大家被他兵力雄厚的假象所震慑之时,迅速收编了何进及何苗留下的部曲,又买通丁原的手下,将丁原杀死,兼并其众。
不说大家也知道,丁原的这个手下便是吕布。
此时,之前被何进派出去招兵买马的骑都尉鲍信正好回到洛阳,一看董卓这阵势便知不妙,劝袁绍先发制人,没想到袁绍根本不敢硬撼董卓。鲍信见劝说无效,又担心自己祸从口出,遂干脆抢先一步跑路,带着手下直接跑回泰山郡。
这下子董卓成了洛阳及附近地区唯一真正掌握军队的人。没了对手,自身的实力又大增,董卓一跃由之前的虚胖变成了真胖。于是,他用实力说话,以近期大雨连绵为借口,直接罢免司空刘弘而代之,完成其个人政治地位的三级跳。
你以为董卓的目的到这儿就达成了?当然不。司空地位再高,也不过是三公,怎么说身边也还有两位至少名义上和他平起平坐的人,这怎么能忍!况且董卓的想法并不仅仅是换个大臣,他已经开始谋划一件更大的事情:换皇帝。
小皇帝刘辩自然是没机会得罪董卓的,因此董卓要废皇帝的心思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通俗的说法是,在城北第一次见到落魄的皇帝时,董卓向刘辩询问日间发生的事情,刘辩惊惧、害怕,口不能言,半天蹦不出一句整话。于是,董卓又问陈留王,结果小五岁的刘协反倒对答如流。董卓一看:哎呀,这小子聪明伶俐,是个当皇帝的料。而且,刘协还是与董卓同族的董太后所养大的,那他必须是皇帝的不二人选。于是,董卓“遂有废立之意”。
这或许并不准确。
董卓既然要把持朝政,皇帝当然是越笨越好。难得别人已经帮自己选了个遇事口不能言的,何必废傻子而立一个聪明的将来做自己的对手呢?至于董卓因与董太后同族,所以更亲近刘协一说,乍一听似乎说得过去,但董卓作为边将,在此之前与刘辩也好,刘协也罢,都没有见过面,更谈不上私人感情,而作为桥梁纽带的董太后也已经死去,这个时候再打感情牌,效果难免有限。况且废立之事一出,不管董卓的真心如何,在世人眼里总逃不过一个奸臣的骂名。唯一说得通的原因,就是刘协年纪更小,留给董卓操作、发挥的时间更长。
可这种得一利而取两害的行径实在算不上高明,但凡脑子里想法多一点儿的人,或许都会慎之又慎。可董卓则迅速付诸行动,推测他的意图或许并没有这么复杂,只是单纯地想通过废立皇帝一事,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权威。
从后世的视角看,废立皇帝的大臣绝大多数没有好下场,哪怕如伊尹这样的贤臣,最后的结局也晦涩不明。至于其他想搞废立皇帝之事的大臣,则基本可以断定不会有好下场,这明显就是脑残行径。但董卓还是这么做了,足可见他在政治上给自己立了个没脑子的人设。
关于废立之事,董卓起初还想争取大臣的同意和配合,尤其是像袁氏这样在朝中根深蒂固的重臣。如果得到袁隗的支持,阻力就会小很多,于是他先找到袁绍商量。
为什么找袁绍呢?找他叔叔太傅袁隗不是更好吗?大概是董卓觉得袁绍好欺负,毕竟之前鲍信建议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之际先发制人时,袁绍因为惧怕董卓的实力未敢有所行动,逼得鲍信不得不带人跑路。但此一时彼一时,袁绍再害怕,反应再迟钝,也知道董卓是什么货色了。所以,当董卓跟袁绍表露自己想废刘辩而立刘协的想法时,袁绍当即表示现在的皇帝并没有什么过错,想废嫡立庶,不只他不会同意,满朝的大臣恐怕都很难同意。
董卓一听,勃然大怒:“臭小子,你敢反对!天下的事不是我董卓说了算吗?!难道你们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快吗?!”
受羌人风气影响严重的董卓,喜欢即兴杀人是出了名的。话说到这份儿上,袁绍心里大惊,暗道不好,接下来董卓怕是要拿他开刀了。好在袁绍反应还算快,当机立断,死里求生,噌的一下站起来,大声壮胆:“天底下难道只有你董公的刀快吗?!”随即拔出佩刀横在胸前,倒退着出门,回到家后赶紧收拾东西跑冀州去了。
董卓虽然没有追杀袁绍,但他的心思已经显露,也不避讳什么了。九月,董卓大会群臣,表示自己准备效仿伊尹、霍光两人的事迹,改立陈留王为帝。随即他又提醒大家,当年霍光做这件事的时候,田延年在旁按剑,有敢阻挠者皆以军法从事。
即便董卓这样赤裸裸地明示,依然有人敢于与之对抗。尚书卢植起身,第一个表示反对:“太甲这个人无道,昌邑王犯了一千多件错事,这才有大臣的废立之事。当今陛下有什么错,跟他们的情况哪里一样?”
董卓历来不屑与人争辩是非曲直,更没有以德服人的耐心,只要有人意见与他相左,他的做法便非常简单:杀之。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