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上述人物,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巨头,自然是刘备。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关于他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史书上称其“世仕州郡”。这无疑也是给先人脸上贴金的说法:刘雄曾做过东郡范县县令一事已经被大书特书,记录在案;对于刘弘的官职,史书上则含糊其词,显然顶多就是末流的吏员。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苦,只得与母亲靠织席贩履为生。长大到十五岁后,他曾与公孙瓒等人一同求学于当时的大儒卢植。
要说刘备有什么超乎常人的地方,首先便是他的长相。刘备在三国历史名人里是最具帝王相的,至少也是之一。
什么是帝王之相?是阔口高鼻,是宽脑门、凸脑袋,还是一张鞋拔子脸?这个很难说清楚,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长得要足够稀奇古怪。倘若长一张大众脸,那大概意味着只能是大众中的一员。刘备的长相就异于常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他的耳垂之大非我们所能想象,他快速摆动头部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甚至能够瞥见耳垂的残影。
当然,这也给刘备的敌人制造了发挥的机会,呼之为“大耳贼”,日后给刘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长大后,虽然温饱都成问题,但刘备作为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人的志向: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黄巾之乱发生的时候,各地纷纷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的入侵,二十三岁的刘备得到大商人苏双和张世平的重金资助,也拉起了一支小队伍,跟随一个叫邹靖的校尉讨伐黄巾军。因为讨贼有功,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县尉。
这是刘备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但上任不久便发生了他捆缚、鞭打督邮,然后弃官而走的事件。随后的几年,刘备辗转于下密、高唐等地为官。虽然官职没有提升,但长期做基层工作使他在各地收获了大量民心,并且树立了亲民的形象。
要说刘备得人心到什么程度,就不得不说后来他出任平原相时的一次经历。当时,平原县有一个叫刘平的富人。这个家伙大概是因为百姓都喜欢刘备,不喜欢他,便对刘备心生怨恨。于是,某一日,刘平出钱请一个刺客去杀刘备。结果,刺客到了刘备那里,刘备按照他平时接待百姓的那一套接待了刺客。
刘备官职再小,也是个地方官,而刺客再牛,也是个老百姓,刘备却毫不在意地和他在同一张席子上坐着聊天,在同一个锅里吃饭,不分彼此。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刺客大为感动,饭还没吃完就放下筷子,把刘平买凶杀人的事情向刘备和盘托出,然后转身离去。
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还可以深究一下。
在古代,做游侠、刺客的,通常都非常重视他们的职业道德,为完成任务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刘备却能够在不经意间让一个刺客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汉四百年来,除了刘备,大概也就西汉的袁盎能有此作为。袁盎当时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是有名的长者,梁王刘武派去刺杀他的刺客是一路打听着来到长安的,最后被袁盎的口碑所感动才决定不动手。那时刺客的心态有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积累、变化过程,倘若刺客出门就碰到袁盎,袁盎大概躲不过这一刀。而刘备则不然,本地人请刺客刺杀本地长官,刺客有明确的目标和地址,留给刘备发挥的时间非常短。但事先毫不知情的他不但感动了刺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靠的不是作秀,不是欺骗,只是自己平日待人的基本操作。这几近不可思议。
那刘备的秘诀是什么?除了能诚信待人,真正做到折节下士,不摆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的身份。
刘备的身份是什么?稍微接触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早期刘备一出场总不免先来一句自我介绍:“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这跟《西游记》里孙猴子取经时遇到妖怪,生怕妖怪不知道自己是谁,必得竖起拇指先来一句“俺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再从自己当年的事迹中挑出三五件紧要的大肆吹嘘有异曲同工之处。
虽然刘备的这个身份背景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它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因为他是个有大志向的人。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