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皆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在他看来,人只要立志都能改变自己,包括人的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而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曾国藩本人30岁以前好吸土烟,片刻不离,到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曾国藩立志戒烟,竟从此未曾吸烟。他看到儿子曾纪鸿于厚重有欠,便告诫他“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磨砺成圣。甚而至于从西方人的技术那里悟出磨砺的真谛:
“其铜铁、树木等,一经洋人琢磨成器,遂亦精曜夺目。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有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余志学有年,而因循悠忽,回思十五年前之志识,今依然故我也,为之悚惕无已。”
可见,曾国藩立志成圣的思想,并不是虚伪之言。曾国藩心目中的圣贤有着同常人一样的秉性,甚至于“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他自己立志,旨在“风俗移人,凡人才皆随风气而转移,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俗之外。”到了晚年,他还在自责,“无能有所树立,但不欲开坏风气,导天下之恶习耳。”
3.鲜花的美丽并不取决于花瓶的优劣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与久处约。”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和他长久相处的。
儒家讲“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德与得是可以互训的。又说:“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德字在智商里是没有位置的,但在情商里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完人?无他,立志修德而已。蒋介石奉曾国藩为楷模,梁启超、蔡锷也崇拜他。甚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对曾氏推崇备至,虔敬地念叨:“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更有趣的是,蒋介石留下了“手钞曾文正嘉言录”的记录,而毛泽东的《讲堂录》中,也一再摘抄曾氏的格言。20世纪上半叶,《曾文正公家书》是许多家庭的教子书。
可见,这不是他们几个人的偏爱,而具有相当的广泛性。1949年以后这部书在大陆销声匿迹三十多年,至80年代又成了书店中的常见书。1911年春蔡锷应聘至滇任新军第19镇37协统领官,选编《曾胡治兵语录》为“精神讲话”教材,该军后来在辛亥革命和*袁世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17年4月,商务印书馆刊行了这本语录。黄埔军校创办伊始,校长蒋氏将之略加补充,又印发全校“人各一编”。国民党老一辈的将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恐怕很难找到。如果考虑到共产党的不少名将和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徐向前等都曾在黄埔工作或学习;加上1943年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读》,要各级军官学习,其影响的广泛和深刻更不容低估。
天下立功者太多,立言者亦不胜枚举,为何蒋、毛这些历史巨人都格外推崇曾国藩,最关键的就在他立德。
曾国藩信守的德就是孔子所讲的“忠、信、笃、敬”四个字。
曾国藩在给门生李鸿章的信中解释道:“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笃,就是厚道;敬就是谦谨;信就是忠信,不说假话;忠就是忠诚。
德字的四大内涵,其现代意义就是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精神,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仁爱信恕的人本主义,规模远大的人生理想,淡泊勤俭的立身准则。可以说,曾国藩的“德”代表了儒家传统的正面价值。
事实上,曾国藩立志成圣,也是基于一种道德修养。“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可为衡可矣。”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这样,“生平短于才,爱我者或谬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足见他对自己的德是颇为自诩的。
德字内涵同样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道德只不过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道德操守。职业道德,利益倏关。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