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商中,性就是指性情、个性、性格。良好的性情、个性、性格是情商高的重要指征。
为什么有的人,人见人爱?有的人孤僻无援?为什么有的人呼风唤雨,有的人资源枯竭?这就看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天时、地利、人和,往往人和更重要。
曾国藩虽谈不上人见人爱,但我们想一想,曾国藩当年出山之时,手里无一兵一卒,兜里无钱无银,职位虽是二品,却只有一个空头侍郎名号,然而,罗泽南、王垚拱手把自己手中的乡勇交给他指挥、当时的湘乡县知县放弃知县不做,跟随曾氏出征,湖南的富豪纷纷捐款把白花花的银子白白地送给他;初战失败,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到后来,李鸿章说:“朝廷乏人,取之公府……知人之鉴,并世无伦。”现在看来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吹捧。同光年间许多督抚出自其麾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的幕府号称晚清天下第一幕府。很多人放弃京城的翰林不做,新科进士不愿意留京,都乐于跑到战争前线的曾氏军中来效劳,甚至学者文人都争相来曾氏幕府。他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好的资源?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正如前面讲过的那样,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聚集优秀人才,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是成功的重要基础。黑社会的老大,他身边聚集的当然只能是马仔;精明的商人,他身边聚集的当然无非是逐利之人。
现代人讲求个性,一味标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忽略了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曾国藩并非一个毫无个性的人,相反,在晚清的官场,曾国藩几近一个另类。但曾国藩懂得在自己的个性、性情与他人的个性、性情之间尽可能地寻找最大公约数。
他的核心原则是“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为督抚之道,即与师道无异。其训饬属员殷殷之意,即与人为善之意,孔子所谓‘诲人不倦’也;其广咨忠益,以身作则,即取人为善之意,孔子所谓‘为之不厌’也。为将帅者之于偏裨亦如此,为父兄者之于子弟亦如此,为帝王者之于臣工亦如此,皆以君道而兼师道,故曰‘作之君,作之师’,又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皆此义尔。”
同治二年正月廿一日又说:“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首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学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念吾沗窃高位,剧寇方张,大难莫平,惟有就吾之所见多教数人,因取人之所长还攻吾短,或者鼓荡斯世之善机,因以挽回天地之生机乎!”
同治二年八月初十日写道:“细思修己治人之道,果能常守勤、俭、谨、信四字,而又能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自然寡尤寡悔,鬼伏神钦。”
咸丰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与此相关的还有两幅对联,一是: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是: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