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3.经济不外读史

3.经济不外读史

曾国藩读书有两条门径可寻,其一是修身不外读经;其二是经济不外读史。

在曾国藩立下澄清天下之志之前,曾国藩只不过想做一个能传诸后世的词臣。对于理学尚不怎么热心,后经唐鉴、倭仁等人的引领,并教之以“朱子读书法”、研几工夫后,方进入理学之堂奥,此后刻苦磨砺,终于成就一代大儒。

程朱理学奉行义理、考据和辞章,而曾国藩另增“经济”一条。

所谓经济,即经世致用之学,一反清代尚空谈的理学风气,和乾嘉以来尚考据的“实学”风气,讲求实事求是的学问。

在向子弟们传授读书心法时,曾国藩指出:经济不外读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

他又说: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曾国藩对史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他考进士不第,在回乡途中,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开始,由于受到父亲的鼓励,便开始读史。他的日课(MBA教程)中既有“每天读史十页”之语,又有“柔日读经,刚日读史”之说,足见他对史的重视和强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兼哲学家休谟说过:历史不仅是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且也打开了通向其他各个部分的门径,为许多学科领域提供了材料。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兼哲学克罗齐也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魏僖也说:经世之务莫备于史。

曾国藩也把读书的重点放在史上,不仅推崇《通典》,尤推崇《资治通鉴》。他对后者还有详细的评述: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因蜀汉而论正闰,因樊英而论名实,皆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这样的读史心得,即善于借鉴历史,更新观念。他从读史中获得的益处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二十四史一一点读过后,曾国藩对历史人物的考评即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出山帮办团练之时,即有心组建一大团,意即自创新军。他从历史上的戚家军看到了组建湘军的好处,便模仿戚家军来打造湘军。

湘军誓师出征之时,曾国藩特作《讨粤匪檄》,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文化的核心和要害,针对太平军的文化破坏和人伦毁灭作了尖锐的反击和批判,在心理上取得了压制敌人的优劣,鼓舞了民心和士气,赢得了最大限度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

他对中国文化正宗的把握,被毛泽东等称为有“大本大源”。

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与他能穿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雾,善于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关联。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