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2.交友支配权(5)

2.交友支配权(5)

好动是曾国藩的天­性­,31岁之前的曾国藩几乎总是难改这一毛病。

1831年,曾国藩改号涤生。他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但改号多年,“不学如故”。

做了翰林之后,曾国藩仍然“往来征逐,不能安坐”。几乎没有哪天不出门的,哪怕外面刮风下雨,自己无事,都要出门。有一次,他竟然应人之邀,“欣然而往”,到菜市口观看怎么斩一大臣。

平时交友,言语之间,心有骄气,总不虚心。

因为心浮,不能读书的情况经常发生。

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处世方法带来的问题后,醒悟过来,“自从丁书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土,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气,盖已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亦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屡蹈怨尤,从讥取戾”。

因此,31岁之前的曾国藩,与之后的曾国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他之所以能修炼变化自我,基本上得益于师友挟持、自以为非,我们在前面讲过,“师友挟持,虽懦夫亦有立志”,是曾国藩的一大心得。然而,最关键的还是他能接受好友的指摘,并且立志改过。如好友邵蕙西当面批评他过。在这一天的日记里,曾国藩如实地写道:

蕙西面责予数事:一曰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二曰自是,谓看诗文多执己见也;三曰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邵蕙西所批评的有三桩:一是怠慢,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对他人能做出几副面孔。

曾国藩听了好友的批评,不但不生气,而且欣然接受:“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恶而不知矣!”类似的情况还有陈岱云。

陈岱云与他彼此相劝以善。“岱云言余第一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醒悟之后的曾国藩时时注意检点自己:

“凡喜誉毁恶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为已矣。谨记于此,使良友皆知吾病根所在。”

“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以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

“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其我之谓乎?以为人情好誉,非是不足以悦其心,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且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明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