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就是懂得礼法,维护社会秩序,然后才能立足于社会;
知言,就是要懂得分辨他人的言论,通过言语去认识和了解他人;
知仁,曾国藩解释道: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
这四知,同样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高官之道。曾国藩始终把做官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之上,做官切莫忘了做人。那些拼命做官的人,往往太把自己做“官”看待了。所以一旦官帽除身,则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所措。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高官退休后,常常一夜间发须全白,就是不懂得做官先做人。拼命做官的李鸿章,论才学、论事功均不在曾国藩之下,然而,他的贡献与成就及名声却远不及曾国藩。他就只能始终站在曾国藩的阴影之下。
(5)居官有四败:曰昏隋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昏惰任下就是是非不明,放纵手下;傲狠妄为,就是性情傲慢,随意妄为;贪鄙无忌就是贪得无厌,卑鄙无忌,反复多诈就是反复无常,好用诈术。
我们检点历史,不难发现,无数从高官显赫中跌落的人物,基本上不脱这“四败”。
曾国藩指出:“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而我们现在的管理观念恰恰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的甚至就认为是管人管事。其实人是管不住的,事也是管不住的,曾国藩强调的是知人晓事。
我们也常说要“管好身边人”,不放纵手下。特别是领导身边的秘书、亲信。这些人其实也是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选择他们的时候就先“知人”,其次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们,用自己的人格来感染他们。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秘书。这也就不难理解曾国藩为什么讲“三畏”之中第二畏就是“左右近习之人”。这种人常处身边,知道你的行事习惯、长处短处,甚至核心机密,总之是他知道你比你知道他的要多得多,一不小心就会从你最亲近的人变为最危险的人。
做官不能不得罪人,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刺头”时。很多领导干部在这方面头脑简单,认为我只要依法处理,其奈我何?实则大错特错。曾国藩在“谴罚有罪”时,特别注意“亦须切当事理,乃服人心”。因为处理有罪者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他改过从新。有些人虽然对你的依法处理没有话说,自甘认罚,但他并不认为你这样做是对他好,关键原因就是在处理时方法过于简单。
曾国藩认为防止昏惰的办法就是“多闻阙疑”。遇事勤问,遇疑勤思,可保居官无虞。
(6)首要之地,六大守则:首要之地是指冲、繁、要、简。冲,要害部门;繁,公务繁忙部门;要:重要之处;简:边缘地方。六大守则分别是第一平争,第二因势,第三善习,第四从俗,第五便民,第六救弊。
做官者都知道,首要之地易出成绩。但易出成绩的同时也易出问题。现代好些官员,被查处的时候,所罗列的问题往往都是在他政绩斐然的时候。曾国藩以六大守则告诫:
不争,就是处下,放低自己的位置,不要自以为身居要职,可以扬眉吐气,可以荣耀终生。不争,包括不与上级争,不指责上级;不与同僚争,学会与其分享;不与下属争,特别是涉及到银钱和功劳,不争!
因势:因势的反面是逆势。众所周知,逆势所付出的比因势要大得多,还不一定出成绩。在官场上,因势首先是要肯定前任成绩,借前任之势行自己之举。
善习,从俗,便民,救弊都好理解,只不过做起来却不容易。西周建国后,周武王分封功臣,将功劳最大的弟弟周公封到鲁国(后来这里出了一个大圣人孔子),将功劳最大的大臣姜尚分到齐国。齐鲁两国都是在今山东半岛,紧邻在一起。周公没有到鲁国去,而是留在首都辅佐朝政,打发他的儿子去做国君。周公之子觉得当地人文明落后,不守礼节,于是按照周公所制定的礼来治理鲁国,鲁国表面上很安详;而姜太公做了齐国的国君之后,即采用这四大守则,使齐国很快成为强国,把鲁国压得长期抬不起头。即便孔子在世也未能改变鲁国的弱小地位。
4.题外话:领导为什么喜欢听好话?(1)
领导喜欢听好话,这几乎成了人们的一个共识。
领导喜欢听好话,这也几乎成了人们对领导的一种不满。
然而,我要说,这是一种偏见。
首先,这句话的逻辑本身有问题,似乎是说,只有领导喜欢听好话,其他人就不喜欢听好话。
其次,这句话的潜在意义是说,领导不应该喜欢听好话。
再次,人们很少去思考,领导为什么喜欢听好话?
那么,我首先要问:领导为什么就不能喜欢听好话呢?就只许一般人喜欢听好话?这是什么逻辑?
因此,我们应当肯定,领导也有权喜欢听好话,这句话应该没有问题。
另外,我们应当承认,我们大众也一样喜欢听好话,是不是?没有哪一个只喜欢听坏话的。
那么,领导喜欢听好话,这也就很正常,因为领导也是人,只不过他的身份不一样而已。
当然,这句话还有一个话外音就是,领导特别喜欢听好话;领导只喜欢听好话。
前者,领导特别喜欢听好话,其实很好理解,因为领导在行政工作中位置比较显著,留给大众的印象也就比较鲜明和突出。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反复强化、叠加而造成的一个假象。事实上,也没有哪一个领导“特别喜欢听好话”特别到一听到好话就跳起来的。
后者,应该承认,有些领导只喜欢听好话,听不得坏话。这其实是给人惯的。任何一个领导都不可能天生就只喜欢听好话听不得坏话的。所以,这个我们暂时不论。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