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可以分明看出,曾国藩之所以一参再参,关键原因恐怕还在于李元度再次改换门庭。
如果说徽州失守,身为统帅的曾国藩不能不参的话;那么,这一次,曾国藩又遇到了一个不能不参。
站在曾国藩的角度来看,李元度和他关系非同一般,在第二度丁忧期间,曾国藩已然后悔没能用力保举李元度,故采取了多种措施补救。一是写信向李致歉;二是嘱九弟多多联络李;三是拜托胡林翼大力保举;四是与李约为亲家。总之,主要目的还是想把他团结在湘军内部。
那么,徽州失守后,李元度自应向曾国藩表示一个意思,认错也好,道歉也好,或者回到湘军大营也好,曾国藩都不至于不通人情。令曾氏恼火的是,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另树一帜,既不主动向曾国藩示歉,反而另标“安越军”旗帜,再次投入到自己的政敌身边去了。
仍有很多人怪曾国藩做得太绝。其实我倒以为是李元度处事不当。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李元度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分量太重,使得他从心底里不愿意李元度弃之而去。然而,书生意气的李元度哪里懂得曾国藩的内心?再则,曾国藩这样做,还有借惩治李元度来告诫其他人,防止别人效仿李元度。
曾国藩之所以请旨要将李元度交左宗棠差遣,这里大有深意,实则还是想把他拉回到身边,以免他被王有龄所用。
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藩再一次上了一首《密陈参劾陈由立、郑魅士、李元度三将之由片》。曾老九看到阿兄的这道密片后,立即写信表示不同意将李与陈、郑并列而参。
顺便说一下,陈由立是离开鲍超投奔河南巡抚去了,郑魅士是离开福济去了江南大营。可见,曾氏将他们三人并列,就是基于同一个原由,都算是改换门庭。
所以曾氏在密片中以春秋末期季文子不纳莒仆,石祁子不保猛获为例,指出“叛于本国”之人,“断难忠于他邦”。曾氏是因一个“忠”字而参。
而在给别人的书信中,曾氏更将李元度的做法视为“以中行待老友,以智伯待怨仇”,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曾氏的这种做法首先遭到了老九的反对,因为李元度和陈、郑二人确实不能同日而语。曾、李不仅都是湘人,又是老友,更兼是患难之交。另外,此时一心想拉拢李元度的王有龄也已死去。读了老九的信,曾氏也意识到自己的作法不妥,心内颇生悔意,觉得大负李元度,愧悔无地。“余生平于朋友中,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惟与我昔共患难之人,无论生死,皆有令名,次青之名由我而败,不能挽回”。“次青非常之才,带勇虽非所长,然亦有百折不回之气。其在兄处,尤为肝胆照人,始终可感。兄在外数年,独惭无以对渠。……但得次青生还与兄相见,则同甘苦患难诸人中,尚不至留莫大之愧歉耳。”“余未能超保次青,使之沉沦下位,至今以为大愧大恨之这事。”字时行间里流露出来的都是真诚的愧悔。
因此,曾氏一生只觉得对不起李元度一个人,他叫两个弟弟为他设法挽回。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