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3.将奏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2)

3.将奏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2)

如突出曾老九的前线指挥的首功形象,曾国藩只用了一句话:曾国荃悬不赀之赏,严退后之诛“,此前尽是其他将领的功劳,最后这一句话,高明之处就在做一总领形象地突出了老九的总指挥形象。

如突出胜利之艰险,曾国藩也用词不多,如“(敌人)以火药倾盆烧我士卒,死者甚众”、“三日之间毙贼十余万人”、“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而不悔”。

如此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道奏折是曾国藩从政以来最长的奏折的原因所在了,因为他用了将近2000多字的篇幅来叙事。叙事的目的表面上是讲述战争的经过,其实就是表功。

这道表功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将此次战役进行了升华,即通过与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作对比,突出了此役是有清二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内战,因而它的胜利也自然是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这次胜利载入了史册。

同时,曾氏绝不会忘了朝廷、忘了皇帝,替他们歌功颂德。既然是这么重大的胜利,仅靠湘军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它历时那么久,波及幅员那么广,动用的人力财力物力那么多。那么,朝廷、皇帝的功劳何在?

故曾国藩写道:然卒能次第荡平,刬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

首先将功劳算在咸丰头上,既歌颂了皇帝的盛德,又以示不忘旧恩,并非一味捧扬现在之主;表面对现在的当政者只是简单几句话“悉循旧章而加之”,结论却意义非凡:“蔚成中兴之业”,试想这是何等重大的功劳?这样的表扬文章读起来,谁会质疑它是在讨好?

总之,这结果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老谋深算和卓越的从政为官智慧。

三是懂得奏折的应对妙用。

将不愿意做的事说得百分百地想做,把不成理由的理由说得十分充分,滴水不漏,将敷衍的态度说得恳切诚挚,这就是奏折的应对艺术。一个经典的案例便是曾国藩处理北上勤王的矛盾时的一道奏折。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皇帝出逃,并令鲍超率军进京勤王,此时此刻曾国藩一万分不愿意分兵北上,但不奉旨勤王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于是曾国藩接受李鸿章的建议,实行“按兵待旨”之计,即假装鲍超一军北上不足以勤王,只有从胡、曾二人中简派一人北上,方可奏效,于是上奏请示批准,实际上是借以拖延时间。

曾国藩这么写道:

窃计自徽州到京,五千余里,步队趱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逆夷去都城仅数十里,安危之几,想不出*两月之内。鲍超若于十一月抵京,殊恐缓不济急。若逆夷凶顽,犹豫相持,果至十月之久,则楚军入援,岂可仅以鲍超应诏?应恳天恩,于臣与胡林翼二人中,饬派一人带兵北上,冀效尺寸之劳,稍雪敷天之愤。

明明十分不情愿北上,却短短数语写出了自己迫切希望北上的心情:要么因为时间关系,鲍超北上不济,要么不能仅派鲍超,我等人岂能坐视?表现出一个奋勇争先的劲头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