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 3.将奏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3)

3.将奏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3)

一个不愿意做的事成了自己争着想做的事了。既然争着做,也得表现出一种谦恭的姿态,于是曾氏接着写道:

非敢谓臣与胡林翼二人遂能陷阵冲锋,杀敌致果也,特以受恩最深,任事已久,集事较速。鲍超虽号骁雄之将,究非致远之才,兵勇未必乐从,邻饷尤难应手。纵使即日饬令起程,而弁勇怀观望之心,途次无主持之人,必致展转濡滞。

也就是说,我争着做的目的不是说我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受恩最深,任事已久,集事较速”,也就是说我是责无旁贷,论恩情论道义,因为我是主事的人,只有我去才能主持。

这样,即便自己将来不凑功,别人也无话可说。

最后,曾氏又分析北上之后江南的战局:

惟臣若蒙钦派北上,则当与左宗棠同行,皖南暂不能进兵,只能退守江西境内。胡林翼若蒙钦派北上,则当与李续宜同行。皖北暂不能进兵,只能退守湖北境内。

要么退守江西,要么退守湖北,这恐怕都不是朝廷所愿意看到的。在朝廷看来,对待外夷再不济也可以谈判,打发一笔银子可以了事;对待内贼,可不就是银子可以解决的事,人家要的是皇帝的­性­命,看中的是皇帝的宝座。设想皇帝看了这道奏折,即便是谈判未成,也断不敢再诏曾、胡进京了。

四是迎合圣意,获益无穷。什么是该汇报的,什么是不该汇报的,这不仅是写奏折时首先要明了的,而且也是从政为官者必须掌握的艺术。

曾国藩明确有三种情况不汇报。一是谣传之事不上报;二是未定之事不上报;三是计划之事不上报。这“三不报”在现在看来似乎不一定全妥,但在专制时代,倘若前面所报与后面所报不相吻合,就难逃欺君之嫌。所以曾国藩格外慎重。

奏折汇报的时候,要关注上司的喜好,尽可能地迎合上司的心意。

曾国藩向来注意不乱参人。他在长沙时做的一件参折就是参掉了长沙的协副将清德。

本来,当时与曾国藩作对的罪首并不是清德,清德是满人,职务又不是最高;而是湖南提督鲍起豹,此人骄横蛮野,是汉人,当时的提督与将军是平级的,都属于从一品,因此,曾国藩有心参掉他恐怕也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了懒惰糊涂的清德开刀。清德是长沙协副将,地位低于提督、总兵。参掉他较为容易,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但由于清德是满人,曾国藩并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奏折艺术又发挥出了作用。

他先是虚晃一枪,并不直接指出清德的问题,而是列举出皇帝最关注最痛恨的种种恶习和做法:

“窃维军兴以来,官兵之退怯迁延,望风先溃,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种种恶习,久在圣明洞察之中。推原其故,总由平日毫无训练,技艺生疏,心虚胆怯所致”。把这种现象说成是“久在圣明洞察之中”先满足一下皇帝的虚荣心。

从常理来看,哪一个皇帝、领导会放任这等恶习不管?于是接下来曾国藩就讲自己为了改变这些恶习,“惩前毖后,今年以来,諄饬各营将弁认真­操­练,三、八则臣等亲往校阅,余日则将弁自行­操­阅。”

做大臣的这样做法显然深得圣意,皇帝巴不得多些这种人。实际上,曾国藩又自我表功了一番。因此,从情感上,皇帝已被他抓住。

接下来就可以顺便将应参之人提出来了:“惟长沙协副将清德,­性­耽安逸,不遵训饬”等等,指出他正是造成上述种种恶习的罪魁祸首之一。奏折的最后,曾国藩还抒了一下情: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