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齐鲁文化 >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5)

第十章 食不厌精话鲁菜(5)

有一次,陈姓乡绅邀请大画家、潍县知县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来家中赴宴,宴席上有众多山珍海味,但郑板桥食用后却对“甲鱼炖­鸡­”最为满意,大加称赞,说此菜实属菜中上品。

后来,黄焖甲鱼的制作方法被一家饭店的主人知道了。对其进行研究后,店主配上海参、鱼肚、口蘑等,先煨后焖,使其味道更加鲜美。由此,该菜被称为“黄焖甲鱼”。

历经多年,此菜在潍坊地区“生根发芽”,制作方法也更加独特。除了正常的炖煮之外,厨师们还将甲鱼和母­鸡­的骨头剔除,并将­肉­切成2厘米宽、5厘米长的条,然后在炒锅中放入花椒油和姜葱丝,炒制微黄后放入酱油、­鸡­汤、绍酒、味­精­、甲鱼和­鸡­­肉­,继续焖煮片刻,最后淋上麻油食用。

此菜营养丰富,吃到嘴中清鲜香醇,长久以来一直受到食用者的好评,就连外国来宾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还将其称为“高寿汤”。

2闭虑鸹萍铱救

在章丘,以皮酥­肉­­嫩­、鲜香味浓、肥而不腻闻名于省内外的黄家烤­肉­乃是当地的传统名吃。

诱人的黄家烤­肉­

关于黄家烤­肉­的起源,现今已没有可信的资料来证实,但在当地的村民中却流传着多种传说:

传说一:早在元朝年间,章丘市黄家湾有一个姓黄的人一直在朝中做武官。在一次战斗中,这个人打了败仗,皇上一怒之下将其贬回原籍。此人返回原籍时带了几名随从,其中有一位蒙古人。回到黄家湾,这名蒙古随从经常用树枝烤羊­肉­吃,刚烤好的羊­肉­皮酥­肉­­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了很多人。

黄家受到启发,也开始烤­肉­吃,不过当地擅长养猪,他便将猪­肉­切成块来烤,自烤自吃,并不出售。明朝末年,黄家家道中落,由于迫于生计,便开始用特制的炉子烤整猪出售,并以此谋生。

传说二: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诚兄弟三人从冀州(今河北省)枣强县黄家窑迁到山东,从此定居在章丘县城。由于初来异乡,生活拮据,几乎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

为了养家糊口,除了正常的劳作之外,黄诚兄弟三人还经常到城外的山上猎些野味来卖。后来,他们发现烤成熟食后的价格更高,便自行烤制野味来卖,时间一长,所烤野味味道愈来愈鲜美,深受顾客的欢迎。

过了几年,当地的野味逐渐减少,烧烤山­鸡­、野兔等野味的利润也逐渐降低,于是黄家兄弟将眼光逐渐转向了豢养的猪。但是猪­肉­膘厚脂肥,烧烤之后会黑漆皂光,不是烤化、烤焦就是半生不熟,颜­色­和味道都无法与野味相比。后来,黄家人逐渐琢磨出用土坯围成炉,然后用慢火焖烤猪­肉­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猪­肉­烤焦或烤不熟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烘烤工艺不断改进,黄家烤­肉­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于是,黄家人在章丘老城东关大桥处开设了茂盛斋烤­肉­铺,专门经营烤­肉­,民国初年改名为长胜斋,直至今天依然在经营烤­肉­。

除了黄家烤­肉­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外,还有关于黄家烤­肉­为何能够广为流传的传说:

黄家烤­肉­之所以能名声远扬,与“孟氏商人”(以孟洛川、孟觐侯为代表)有很大渊源。大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孟氏商人”结交了许多豪门显贵,章丘的名吃也逐渐被带到了宫中。慈禧太后本就吃腻了各种山珍海味,偶尔品尝到章丘黄家烤­肉­,觉得此­肉­肥而不腻、皮酥­肉­­嫩­、香气四溢,食用之后回味悠长,便重重地奖赏了孟洛川,据说还赏赐给了黄家一块铜牌。由此,黄家烤­肉­蜚声全国。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