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曰:"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不知道这道法令是否从秦惠文王开始的,但无疑,自秦惠文王"移秦民万家实"蜀地以后,他的后世子孙就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法令或者说做法延续了下来。于是,在秦人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长达一个世纪的迁徙,数以万计的各地移民,就构成了四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些逐渐从中原六国走来的陌生脚步,一次次叩响着封闭而神秘的巴蜀大地。
其实,自秦开始向四川强制性地迁徙移民以来,还有另一类移民,那就是众多逃亡者和流民携妻带子因避难而来到了四川。《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之《集解》引刘向《别录》曰:"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被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而据《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家族也是典型的逃亡奔蜀的后人,"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可见,汉之前,就有商鞅的老师尸佼和扬雄的祖上因避难而入蜀。
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群雄割据,中原战乱,大量人口或死于乱战,或四处流散,所以全国各地的流民与官僚纷纷避乱入蜀,当时安定富饶的益州地区几乎成为灾民的唯一流向。刘璋为益州牧时,"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被益州牧刘焉收编为"东川兵",成为刘焉割据四川的基本兵力。据记载,汉中郡原有户为5万多户,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汉川的老百姓已经超过10万户了。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户口增长了近一倍。
流亡者选择避难四川,有三个原因:一、四川虽去途艰险,但偏安一隅,从心理上容易给人安全感,何况比起当时可避难的边地岭南、滇地和河套地区,文明开化较早的四川也是上上之选;二、因为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平原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所以四川盆地成为了被人所向往的"天府之国";三、四川地区自古多神秘稀奇,那只因一条虫子而得名的蜀,因一条蛇而得名的巴,巴的山与蜀的水自然会给人一种探索的兴趣和顺便去旅游看看热闹的欲望。
流亡者避难成都,最为典型的是唐末五代时期。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的晚唐政权终于在风中倒塌了,全国进入了中国最混乱的一个时期,诸侯割据,武夫当道,战乱频仍,刀兵不断,虽然时间较短,但改朝换代频繁,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不过,在比较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南方形成了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割据者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雄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只苟且偷安。在这一时期,很快形成了两个较为引人注目的中心,这就是以声色艳词、奢靡消遣而形成的西蜀(前后蜀)和南唐。这两个地方都收容了为数众多的北方避乱文人。
▲▲虹桥▲书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