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会稽郡取消了人头税,官府又不许士族大户兼并土地、豢养土兵、隶农,自由农、小手工业者、商贩的生计登时转好。加之会稽当地吏治澄清、士族、豪强势力大大削弱且数年来一直在兴修水利、剿灭山匪水贼、招抚长久为患的于越族各部,颇有一番东汉初年的中兴之风,士子们更是盛赞有西汉时文景之治的气象。正值此时,北方诸郡大乱,各地豪杰纷纷借着*董卓的名义,大肆抓捕壮丁、征收重税,北方中原之民大批南逃,会稽更是首选之地。
就在此时,由董卓把持的朝廷传来诏令,以何太后逼杀灵帝之母董太后的罪名,废除少帝刘辨的皇位,改封为弘农王。又威逼袁隗等人,立陈留王刘协皇帝,史称汉献帝。
董卓为拉拢朱雋,上表奏请朱隽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又加封朱铉为镇南将军。按照东汉军制,四镇将军仅次于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但朱铉知道,这时候的四镇、四征将军只是徒有其名,比不得前后左右将军和卫、两骑、大将军乃是中央实权将军。况且,这董卓甚是狡猾,只叫自己做个杂牌的镇南将军,却又不持节,并无对地方官员的生杀大权。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先名正言顺的向朝廷请求封赏这次征讨的有功之臣,将属下佐官、将领之功报告给朝廷,要求加封官爵。
从此时开始,朝廷和中原各地的消息不断传来:
一、擅自废立之后,董卓提出:“何太后曾经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后,使她忧虑而死,违背了儿媳孝敬婆母的礼制。”于是又废掉了何太后,把她迁出宫去,其后又用毒药害死何太后。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掘出来,取出尸体,肢解后砍为节段,扔在道边。还杀死何苗的母亲舞阳君,把尸体扔在御树篱墙的枳苑中。
二、董卓亲封的骁骑校尉曹操,在陈留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号召天下人共讨董卓。曹操因此成为天下群雄中第一位以实际行动公开讨董的人!
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等,各自拥兵数万,加上带领私兵起义的曹操,组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也自封为奋武将军。
在这里,我们必要交代一下袁绍和曹操的事情,这二位都是仓皇逃离京城的,如何这么快摇身一变,成了天下群雄的一份子了呢?而且袁绍还当上了盟主。
先说说袁绍。董卓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在何进决定调董卓领兵入京时,主簿陈琳曾经提醒他说:“大兵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目睹董卓八面威风,不可一世的模样,刚刚从泰山募兵回到洛阳的鲍信忧虑地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心里害怕,不敢轻举妄动。鲍信不觉非常失望,带兵回泰山去了。
董卓十分骄横,决意实行废立,以建立个人的权威。他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刘协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绍一听非常生气,但慑于董卓威势,只默不作声地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袁绍不敢久留洛阳,他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上东门上,逃亡冀州去投奔韩馥。
袁绍可不是只身逃亡的,他带走了数千精锐的部下,董卓因袁绍手中还有兵,且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迫于无奈下令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董卓在洛阳一意孤行。他废少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献帝,他自署相国,又自称“贵无上”,性极残忍。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各地*董卓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董卓,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为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本来,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故派遣几个部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云云。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不过从韩馥的话中,也可知袁绍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份量。迫于形势,韩馥不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董。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