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我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是,欧洲中心论对东方动因的否定,以及在阐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东方的忽略,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我们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严重扭曲的西方兴起论,而且也使我们除了知道东方在西方世界历史主流中是一个被动角色或守旧的落后地区外,对其知之甚少。
东方的边缘化导致了一种高度的缄默,因为它掩盖了三个重要的事实。首先,东方在约公元500年后开拓了其自身的重大经济发展;其次,东方在公元500年后积极创造并维持着全球经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东方通过开创和向欧洲传播许多先进的“资源组合”(如技术、制度和思想),对西方的崛起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恢复东方经济活力以及东方在西方崛起过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是一个东方资源的被动接受者,因为欧洲人在塑造其自身命运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构建一种不断变化的共同特性,这反过来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欧洲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方向)。总之,两种相互联系的观点一方面是东方的作用和对先进的东方“资源组合”通过东方全球化的吸收,另一方面是欧洲的动力/身份以及对东方资源的攫取,这两者的融合就构成了东方化西方的兴起这一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
在这一背景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关于东方无关紧要和欧洲优越的看法,通过墨卡托[ 荷兰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1512—1594),发明绘制地图的圆标形投影法,首先使用atlas一词。——译者]世界地图(Mercator world map)得到了确定。这种地图从世界地图集、到学校的墙壁上、再到航班售票代办处和会议室随处可见。重要的是,南半球陆地的实际面积,几乎是北半球陆地面积的两倍。可是在墨卡托世界地图上,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了地图的2/3,南半球的陆地面积仅占1/3 。这样,尽管斯堪的纳维亚只有印度面积的1/3大小,但在地图上却被赋予了同样大小的面积。此外,在墨卡托的地图上,格陵兰岛的面积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尽管后者的面积几乎是前者的四倍。为了纠正其所视为欧洲种族主义特权的现象,阿诺·彼得斯(Arno Peters)于1974年制作了彼得斯投影(或者称为彼得斯-高尔投影)he Peters-Gall projection),这种投影法试图将世界上各国按照它们的实际地表面积进行展示。在这种投影里,南半球赫然显得更大,而欧洲却大大缩小。尽管这份世界地图并不尽善完美,但其内容摆脱了在墨卡托地图上隐含的欧洲中心论的扭曲。毫无疑问,当彼得斯投影第一次出现时,欧洲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如马歇尔·霍奇森(Marshall Hodgson)[ 当代美国学者,其《*历程》一书强调地理的重要性和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印度人对*兴起的贡献。——译者]所言,“西方人坚持一种令他们如此自命不凡的世界投影图(墨卡托),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本书与彼得斯力求修正我们对世界地图的理解相同,试图通过发现东方对于西方的相对重要性,来纠正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更为明确的是,在本章的开头我已经提供了一种该投影图的变体(“奥博-戴尔”),但是鉴于中国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对该投影图进行了重新设定,以便使中国处于中心位置。同样重要的是,美国和欧洲现在分别占据了远东北和远西北这些被忽略的边缘地区。尽管非洲也占据着远西,但其面积的增大,纠正了其在欧洲中心模式中被贬低了的边缘地位。
本章分两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简要追溯了18、19世纪欧洲中心论的创立过程,然后阐述关于西方崛起的重要诠释——在卡尔·*和马克斯·韦伯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是如何成为这一理论的基础的。第二部分则简要展开论述了我的两个论点,作为对欧洲中心论的主流观点的修正。
构建西方崛起主流理论的欧洲中心或东方主义基础(1)
欧洲身份的形成和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的发明
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1935—2003),生于耶路撒冷。其名著《东方主义》认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完全是凭空杜撰,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这为欧美国家的殖*义提供了借口。萨义德的另一本书《文化与帝国主义》则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西方文化与西方殖*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译者]创造了著名的“东方主义”一词,尽管公正地讲,包括维克托·基尔南(Victor Kiernan)、马歇尔·霍奇森和布赖恩·特纳(Bryan Turner)[ 维克托·基尔南,当代英国学者,著有《人类的主人:欧洲帝国时期对其他文化的态度》等。布赖恩·特纳,当代英国学者。——译者]在内的许多其他学者,已经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了探索。东方主义或欧洲中心论(在本书中我交替使用它们)是一种世界观,它声称西方比东方有着固有的优越性。更确切的说,东方主义塑造了一种永恒的优越的西方形象(“自我”),这是相对于虚构的“他者”——对落后和低等的东方的消极界定。正如在第10章中阐释的那样,这种截然对立的基本概念,18世纪和19世纪时就在欧洲人的想象中凸显出来。那么,通过什么特定的范畴西方人开始把“自我”想象成优越于东方的“他者”呢?
在1700年至1850 年之间,欧洲人的想象把世界分裂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迫使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即西方和东方(或是“西方世界和其他”)。在这一新的观念中,西方被想象成优越于东方,这种虚构的贬低东方的观念,被作为理性的西方观念的对立面而确立下来。确切的说,西方被想象成天然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德:理性、勤勉、高效、节俭、具有牺牲精神、自由*、诚实、成熟、先进、富有独创性、积极向上、独立自主、进步和充满活力。然后,东方就成为与西方相对的“他者”:非理性、武断、懒惰、低效、放纵、糜乱、专制、*、不成熟、落后、缺乏独创性、消极、具有依赖性和停滞不变。也就是说,西方被赋予的一系列先进的特性,在东方则不存在。
尤为重要的是,这一想象的过程就确定了西方一直是优越的(这种设想被追溯到了古希腊时代)。因为据称从一开始西方就充满了发展的活力、拥有自由和*的价值观以及合理的制度,这必然也会产生理性的个体,欣欣向荣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充满光明和激|情的资本主义近代性能够实现必然的突破。通过类比,东方被盖上永久不变的低等烙印。东方被说成是容忍专制观念和不合理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在黑暗的深渊中,理性个体一产生就遭到了集体主义的残忍扼杀,由此使得经济停滞和奴役成为其永恒的命运。这种观点形成了东方专制主义和东方彼得·潘(Peter Pan)[ 彼得·潘是由英国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巴利(1860—1937)所创造的小说角色名,也是同名改编的舞台剧、儿童故事、以及其他衍生作品的共同名称。故事是关于一个拒绝长大的小男孩,带领一群孤儿在永无岛(Neverland)所遭遇到的各种冒险故事。——译者]理论的基础,制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西方”与“停滞不变的东方”的永久印象。(见表)
构建西方崛起主流理论的欧洲中心或东方主义基础(2)
表: “西方与东方”的东方主义和父权制诠释
充满活力的西方 停滞不变的东方
善于创新、有独创性、积极向上 缺乏创新、愚昧、消极
理性 非理性
科学 迷信、固守传统
纪律严谨、有秩序、克己自制、理智、睿智 懒惰、混乱/无秩序、肆意、非理智、情绪化
思想活跃 肢体发达、诡谲、妩媚
家长般的、自主、运转机制良好 稚嫩、依赖性、运转机制不良
自由、*、宽容、诚实 奴役、专制、偏狭、*
文明 未开化/野蛮
道德和经济进步 道德退化和经济停滞
这些二元对立的特性,实际上与构成父权式的阴阳结构特性如出一辙。也就是说,近代西方类似于结构中的男性,东方类似于想象的女性。这并非巧合,因为在公元1700年后的历史时期中,西方身份被塑造成父权式和强大有力,而东方却被设想为柔弱无助的女性。这就导致了东方学家所描述的亚洲是“在消极地等待着波拿巴”,因为只有他能够将亚洲从被奴役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行动后来被称为“白人的负担”)。这一理论十分重要,它将东方标上了诡谲、妩媚和诱惑的,而首先是消极的印记(如缺乏开创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这就为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的侵略和统治创造了巧妙的内在合法逻辑。
但这并不仅仅是帝国主义和征服东方的一种合乎情理的理念,因为通过描述或把东方想象成西方的消极对立面,仅仅是惟有西方有能力自主开拓发展这一论点的一小步。的确,欧洲科技革命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积极的”欧洲主体和“消极的”东方客体。此外,欧洲历史被刻写成一种发展的时间直线,而东方历史则被想象成停滞不前的循环。尤其是在欧洲中心论中,这一分裂意味着一种“智力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因为优越的西方被永久性地与低等的东方隔离开来。或者用鲁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英国作家,诗人(1865—1936),生于印度孟买。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生活在欧洲殖民盛期,其部分作品带有浓厚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译者]的话来说很贴切,就是“噢,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远合不到一起”。这的确十分重要,它使得西方毋须承认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东方所给予的积极影响,因此也意味着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创造了其自身的发展,完全无需东方的帮助。而且,对于宣称世界史从一开始就只是开拓进取和获得巨大成功的西方史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这样,纯粹西方的神话诞生了:即通过其自身卓越的创造性、理性和社会*特性,欧洲人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完全没有东方的帮助,因此近代资本主义的巨大成功和重大发展是必然的。
社会科学大多完全出现于19世纪,那时对西方身份的重新想象也达到了顶峰,这并非一种巧合。因为到那时欧洲人已经从智力上把整个世界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部分。但从19世纪到现在,正统的西方社会学家不但没有批评这种东方主义和东西方根本分裂的观点,反而接受并将这种两极分裂视为不言而喻的真理,而且还写进其西方崛起论和资本主义近代化起源的理论中。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广泛意义上,正如埃里克·沃尔夫所指出的(本章开头所引用),在主流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隐含的(尽管偶尔也比较明晰)必胜主义的目的论,所有人类历史都不可避免地、渐进地通向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性的终点。这样,传统的世界史叙述认为,人类历史肇始于古希腊,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农业革命中得以发展,之后一直延伸到千年之交意大利主导的商业崛起。这一过程继续发展,直到中世纪鼎盛之时欧洲在文艺复兴中重新发现了完美的希腊思想,当时伴随着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精神的兴起,从而将欧洲推向工业化和近代资本主义。
构建西方崛起主流理论的欧洲中心或东方主义基础(3)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近代世界兴起的传统书籍,西方常常被描绘成主流文明,并赋予一种赋予创造精神的品质(这在两本名著的题目上得到体现)。尽管东方社会有时也被提及,但它们显然被置于主流历史之外。通常的情形是,即使谈到了东方,也是单独讨论。因此,人们能够仅仅集中于西方部分而了解主要历史,这样东方社会基本上就以一种旁白或者不相关的脚注而出现。但是这一旁白很重要,不是因为它很少谈论到东方,而是因为它仅仅描述东方阻碍其自身发展的落后的内在特性。这再次为西方优越以及为什么“西方胜利”是不争的事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解释。第一,这一叙述是假设西方从一开始就是优越的;第二,西方胜利和崛起的历史,是在撇开东方或“非西方”的情况下叙述的。欧洲一方面被看作是自主或是自我创造的,另一方面被看作是理性或*的,从而完成了自我突破性的发展,这就是我谈到的欧洲中心论内在的刚性逻辑。这两种观点,巩固了欧洲中心论对被设想成“圣母马利亚童贞生子”的“欧洲奇迹”的解释。因此,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的起源与西方的崛起合二为一,对近代资本主义和文明兴起的描述就是西方历史。当鲁思·本尼迪克特将世界历史中“我们的”这一概念描述为“狭隘守旧”时,她已经对这种观点有了明确看法,或如杜波依斯所言:
长期以来,现代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即欧洲历史涵盖了基本的文明史,仅有个别无足轻重的例外;白种人(欧洲人)的发展一直是沿着一条符合人的理性、常态的道路通往最高级的人类文明。
然而,亟待弄清的是,东方主义理论是如何在主流西方崛起论中形成的。其他一些反欧洲中心论者,已经解析了一系列现代著名学者学说中自相矛盾的所在,因此,我将集中揭示*和韦伯的东方学经典理论。因为后来大多数理论都源于*,尤其是韦伯的理论。
*主义的东方主义基础
考虑到卡尔·*是西方资本主义最为猛烈的抨击者,有人可能认为*主义并不适合东方主义模式。但事实上,*先入为主地把西方视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而把东方贬低为某种消极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论呈现出欧洲中心世界史的所有特征。怎会如此呢?
卡尔·*的理论认为西方是独特的,是一种发展的历史,而这在东方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他明确地表示东方没有(发展的)历史,这在许多小册子和报刊文章中也都谈到过。例如,中国是一种“陈腐的准文明……生活单调而乏味”。因此,中国获得发展、解放或拯救的唯一希望,在于鸦片战争和英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将“打开落后的”中国国门,为其注入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的活力。同样,印度也被如此描述过。这类言辞在《共产党宣言》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共产党宣言》这样写到:西方资产阶级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西方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构建西方崛起主流理论的欧洲中心或东方主义基础(4)
*对东方的摈弃,不只是局限于其诸多报纸文章(1848年至1862年间不少于74篇)和各种小册子中,而且还被运用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这里关键的是他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这一概念中“私有财产”和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即历史进步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不存在。正如他在《资本论》中所解释的,在亚洲,“直接生产者……直接从属于一个作为其地主监督他们的国家……(因此)并不存在土地私有权”。并且经济中用于再投资的剩余价值被消耗掉了,而没有用于生产,这“为解开亚细亚社会停滞不变的奥秘提供了钥匙”。简言之,私有财产和阶级斗争某种程度上没有出现,因为生产力归专制国家所有。这样,这种土地公有制就被赋予了停滞不前的特征,因为地租是“由残酷的专制政府,常常通过残暴的手段,从生产者身上以税收形式榨取而来”。
这一状况与欧洲形成了根本的差别。在欧洲,国家不是高居社会之上,而是植根于占支配地位的经济阶层,并与之合作。相应地,由于不能通过高税收来榨取剩余价值,国家就允许出现一定的空间,资本家能够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剩余价值(如利润)用于再投资。因此,经济发展被理解为西方独一无二的专利。这样,我们从*对东方和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得到的就是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在后来卡尔·维特福格尔[ 亦译为魏特夫,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善治东方历史,尤以治中国史见长。此人早年曾加入德国共产党,后移居美国,在麦卡锡时期攻击并告发自己的学术同行和朋友欧文·拉铁摩尔和费正清等人,人品颇劣。——译者]的新*主义著作中,可以找到这些著名的观点)。实际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观念,是在一边是专制国家的扼制力,与另一边是村社集体生产的压制作用之间摇摆的。但无论哪一因素是关键性的, 都不影响其持久不变的信念:即东方没有进步的自我发展的希望,因而只能等待英国资本家帝国主义的拯救。
同样重要的是,*的整个历史理论如实地复制了东方主义或者欧洲中心主义的目的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起源,一直追溯到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时代(并且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明确摒除了古埃及的重要性)。然后,他叙述了我们所熟悉的欧洲中心的线性或内在的发展史,一直持续到欧洲封建主义和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然后是到达共产主义终点之前的社会主义时期。这样,西方人从初始就没有经历“原始的集体主义”,在经过四个发展的历史阶段后,最终将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使自己和亚洲人获得解放。对于*来说,和西方资产阶级是全球资本主义的“选民”一样,西方无产阶级是人类的“选民”。*对黑格尔方法论的颠倒,产生了一种发展的或者直线的历史,其中(西方)种族通过每个短暂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缓缓走向自由。
在东方,这种发展的直线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那里专制政治制度的增长——扼制“循环”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制度只是停滞不前。这一方法论整体隐含着对东方动力的否定。阐释*关于无产阶级“自在阶级”(代表惰性和消极)与“自为阶级”(代表追求解放的积极倾向)之间差异的讨论,*似乎把东方视作一种“自在阶级”,而根本不可能变成“自为存在”。相比之下,西方则从一开始就是“自为存在”。 此外,黑格尔对*作品的影响,导致了这种“进步的西方和倒退的东方”二元论的产生,似乎并非巧合,而恰恰是因为对于黑格尔来说,西方的优越特性是进步的自由,而东方的劣等特性则是落后的停滞的专制。总之,对于*来说,西方是历史发展成功的承载者,而东方是消极的接受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构建西方崛起主流理论的欧洲中心或东方主义基础(5)
总之,把*的理论称作“涂上红色的东方主义”似乎是恰当的。然而,这并非说*主义过时了,因为它无疑仍然是有益的,仍然蕴含着真知灼见,但作为一种整体框架,它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观点[ 西方18、19世纪对东方世界的欧洲帝国主义式的带有偏见的理解,是在“西方”的知识、制度和政治经济政策中,一种将“东方”假设并建构为异质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维,甚至将东方视为西方的对立面。对东方主义批评最有力者莫过于爱德华·萨义德。——译者]。
韦伯主义的欧洲中心论基础
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作品中,东方主义观点尤为明显。韦伯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尖锐的东方主义问题:是什么导致西方必然地走上了现代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东方注定会经济落后?韦伯的东方主义观点,可以在其最初提出问题,以及他随后为回答这些问题所展开的分析方法中找到。韦伯的观点是: 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其独特而显著的“理性”和“可预料性”,这些优点只有在西方才能找到。在这一点上,正如兰德尔·科林斯(Randall Collins)[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译者]所言:
韦伯观点的逻辑首先是描述了这些特性;然后指出了直到最近几个世纪西方特性的障碍,这些障碍因素差不多存在于所有世界历史社会中;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导致(西方)这种特性产生的社会条件。
鉴于韦伯是有选择地或是将一系列进步的特点归为西方的特性,这是纯粹的东方主义逻辑。他同时坚持认为东方不存在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一系列虚构出来的障碍而未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他没有客观地选择导致西方崛起的关键因素。事实上,他对西方崛起的归因,与他所假设的对一系列导致东方必然失败的障碍因素的归因一样(这一观点是我在本书中通篇阐述的)。其分析模式中的东方主义特征,在其对东西方的描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见表)
这在表和表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确信韦伯完美地将欧洲中心论的范畴转移到其核心的社会科学概念中。这样,西方幸运地拥有一套独一无二的自由放任增长的合理制度,这一放任增长的因素由于西方独有而东方缺乏而引人注目。在这里,东方和西方按照各自存在的非理性和理性制度而进行的划分,与彼得·潘的东方理论形成了高度共鸣。位于图表下方的最后两类内容尤其值得注意。首先,韦伯对两种文明的差异进行了总结,即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表现出公私领域根本分离的特征,而在传统社会中(像东方)则不存在这种分离。关键是,只有当出现这样一种分离时才能产生普遍接受的理性——现代性的主题,这可以说影响着各个方面——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
表:马克斯·韦伯关于“东方”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观:理性大分裂
西方世界(现代性) 东方世界(传统)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