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巴黎已有几天,最大的感触是,巴黎值得瞻仰的古迹实在太多了,大至拿破仑的陵寝荣军院,小至赛纳河边的咖啡馆,看了都会叫人难免浮想联翩。但最令人肃然起敬并印象至深的,还是名闻遐迩的先贤祠。
从埃菲尔铁塔上远远望去,巴黎市景尽收眼底。而最醒目的,恐怕就是先贤祠的金顶了。
导演手记:脚下是历史的回响(6)
先贤祠位于号称“法兰西文明的摇篮”的巴黎拉丁区,它原本是座教堂,建于公元508年,1760年改建成现在这个规模。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正式命名它为先贤祠,作为安葬法国历史伟人灵柩的地方。到了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之际,政府又决定把对法兰西有过重大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士的遗骸迁入该祠,专辟墓室以资纪念。这样一来,先贤祠就集中了法兰西一代又一代不同领域杰出伟人的墓室,成为展现法兰西民族光荣的一处圣地。
在先贤祠前的广场前,有两尊石像,一尊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另一尊便是我国文学大师巴金在回忆录中常常写到的卢梭像:
“我走过国葬院(注:即先贤祠)前面,走到卢梭铜像的脚下。我抚摩那个冰冷的石座,我差不多要跪下去了……在这里,在这一个角落里,并没有别人,只有那个手里拿着书和草帽的‘日内瓦公民’和我。”
也许是深受艺术和文学的浸润吧,浪漫的法国人将高乃依和卢梭分置在这座神圣殿堂的两侧。也许是同样深受着这里艺术和文学的浸润吧,巴金在巴黎居住期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
走进先贤祠正殿,一组大革命英雄人物群雕颇为引人注目,而更让人深思的是群雕下镌刻的一行字:
“不自由,毋宁死。”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人想起了巴金在《灭亡》中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心声:“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
是啊,法国大革命曾影响了多少胸怀壮志的豪杰人物啊,正是在这句铿锵有力的名言激励下,他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赴汤蹈火,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亦在所不辞。
进入先贤祠地宫,迎面的是石雕横幅上一行显赫的字:auxgrandshommes,lapatriereconnaissante(献给伟人们,感恩的祖国)。以“祖国”署名来感戴伟人,足见这些伟人在法国所受到尊敬的程度。想来伟人们若泉下有知,也该弥足欣慰了。
这里众多墓室的主人,有一些是达官显贵,尽管当年功勋显赫,但如今也大多被人遗忘,但先贤祠埋葬着的更多的则是那些持久放射着思想光芒的文化巨人。
我们一一辨寻: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大仲马……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法国名人都位列其中。
据先贤祠负责人马耐先生介绍,1995年,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主持隆重的仪式,将当代杰出的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的遗骸迁入先贤祠。
2003年,大仲马也被迁葬在这里。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主持了安葬仪式。在致辞中希拉克说:“今天,亚历山大·仲马将不再孤单。大众的美好记忆和幻想将永远伴随着他。”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