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乾与坤的逆转 > 合纵连横(1)

合纵连横(1)

挂六国相印却留遗恨于人间的苏秦和以连横之术赢天下的张仪

保国莫于安民,安民莫于择交。

从历史的原初生态上讲,有民而无君,民先而君后,民为本,君为末。尧帝曾想把君位让给德行高洁的许由,许由听了这话后,跑到颖水边清洗自己的耳朵,许由说尧帝的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许由认为,相对于自己这个一身轻松的高贵自由民来讲,背负烦心事的君主无足轻重。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上讲,君主与民众并不是天然融合,并行不悖的。高居于民众之上的君主要想求得统治安稳,以民为本应该是自发的,本然的,若民众不服从君主统治,暴力与叛乱就会延绵不断。那样的话,君主的头上就像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无法安稳渡日。审视人类的整个文明发展史,故意跟民众作对、不想让自己的民众过上安生日子,以虐民、暴民、残民为事的君主并不多见。也就是说,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即便张扬得并不够,君主也不会完全漠视民瘼民生、视民众的整体生存于无物。另外,履行统治职能的官僚集团也在这种理念下与民众打交道,即便大多数的官僚打内心里不愿意把民众的痛痒当一回事,但他们在处理日常政务时也不能不顾忌自己的官声与形象,装模作样地一边把“以民为本”挂在嘴边,一边­操­作着政务。甚至也会产生真正按照以民为本原则办事的优秀官吏,这就让普通老百姓觉得国家的治理基本上还是上路子的,甚至还有清官在给自己撑腰做主。在这样的治政环境下,老百姓的生存权得到了基本保证,也就没有必要去跟官府做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拼争。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一些朝代矛盾与冲突时起时伏,而极虚极弱的国君却摇而不堕、腐而不败的内在原因。

周王朝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民本理念,要他的君主和臣僚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确实收到了天下稳固的良好效果。但在宣扬民本观念的同时,也会出现另一灾难­性­的推论——既然国家以民为本,民贵君轻,那就可以说国家与民众是紧密相连的,与君主的维系倒可以时断时续。顺此路径进一步推导,国家的主体是民众,民众是属于国家的,国家和民众可以高于君主,那么国君就没有权力宣称国家和民众是自己的私有财物,历史也就不能用君主的兴亡强制­性­地牵扯国家的兴亡或民众的兴亡。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论,就可得出结论:处于政权最高位置的周天子若失民心,周天子代表的王朝就应该垮台;而诸侯若得民心,诸侯亦可新建一个王朝来治理天下;同样,诸侯若无力笼络老百姓,诸侯国的卿大夫受到民众拥护,亦可变更身份,成为诸侯国的新国君。

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春秋争霸已近尾声,齐、楚、晋等诸侯大国陷入内乱之中,恰如周天子被诸侯国架空了一样,掌握诸侯国政的各强宗大族也架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有的强宗甚至被家奴陪臣所控制,扰扰天下进入了更加­阴­阳倒错、礼崩乐坏的黑暗境地。晋国国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氏“六卿”掌握;齐国强宗田氏正在挤压高氏、国氏、鲍氏,准备独霸齐政;二流国家鲁国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强宗玩弄鲁国于股掌之下;而“三桓”的实权也掌握在少正卯、阳虎、仲梁怀等家臣手里……少正卯、阳虎、仲梁怀等人私下饮酒享乐时竟敢动用周天子祭祀上天的祭器、歌舞和乐曲,导致孔子大骂其所处的时代完全乱了套,是无耻的“陪臣执国命”。这年秋天,鲁国举行一年一度的斗­鸡­大赛,大赛进行到最后,季孙氏与鲁国另一大夫郈昭伯两家的斗­鸡­争夺冠军。为确保冠军到手,季孙氏的家臣冉求(孔子弟子)给斗­鸡­的­鸡­冠抹上芥子粉,想弄瞎郈昭伯的斗­鸡­眼睛,郈昭伯则在斗­鸡­的脚爪套起尖刺,结果郈昭伯的斗­鸡­杀死了季孙氏的斗­鸡­。季孙氏以舞弊为由,派冉求带兵强占了郈昭伯的封地,并将封地搜刮一空,搞得鲁国无人不骂,孔子听说后,号召他的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鲁昭公见季孙氏没有自己的指令就强占其他大夫的封地,急怒之下带郈昭伯等人攻打季孙氏。季孙氏并不把鲁昭公放在眼里,联合叔孙氏、孟孙氏将鲁昭公赶出了鲁国,“三桓”堂而皇之地­操­持起鲁国的国政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